星期四, 十一月 22, 2007

感谢主!

彦妤小六会考成绩揭晓了!我因为下午还要见学生,所以只能载她到学校,不能陪她领成绩。

问她,可以吗?她说,不要紧!反正成绩都已成定局了。

我回到学校,心情紧张。跟学生讨论时还握着手机。

12点。她传简讯。

只有一句话:感谢主!272。

我热泪盈眶。真的,感谢主。

星期二, 八月 14, 2007

害怕

这星期四、五是小六会考的口试。女儿说她害怕。

我说你学校预考英文口试满分, 华文则差两分就满分,有什么好怕呢?

她说, 害怕是给自己一点压力,谨慎对待考试。不然太有信心,就担心会阴沟里翻船。考试前怕一点还是好的。考完后就不怕了,把一切交托给上帝。

我看她应该还是可以应付的。

另外,她最后一次的数学和科学测验成绩不是太理想。她说,这个我就真的害怕了。

我说,要屏住气,不要灰心,赶快去把问题关键找出来。现在这个时候是一定要不耻下问, 问同学、老师,以积极态度克服不安的心。等到理解问题之后, 你就不害怕了。

星期二, 八月 07, 2007

自由和民主

女儿跟我说,上几个星期学校来了一批自以色列的小学生,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她班被选为交流对象。 在交流过程中, 当地的校长和她学校的校长也都在场观摩, 所以气氛有点紧张。

班级任把两国的同学都聚在一起,然后讨论一个课题:《民主》。我当时听了有点惊讶,叫12岁的小学生讨论民主, 对他们来说,好像太深奥了吧!

但我也很好奇女儿她会说些什么。

她说,轮到我说的时候,我跟他们说:民主事实上就跟自由一样。

我不解,民主和自由是两回事, 你怎么说是一样的呢?

她解释,所有人都很向往自由, 但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掌握自由。 所以不是不让他们自由,而是自由给了他们,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善用自由, 使到自由能够利于自己和社会。民主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有点被吓着了,真的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我问她,老师和同学的反应怎么样?

全场鼓掌。以色列学校的校长还露出非常赞赏的眼神。她沾沾自喜地说。


蓝璐璐
7.8.07

星期一, 七月 30, 2007

暂别了!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7月23日

这一季《天平秤》写了一年多 (59篇文章), 又是时候鞠个躬跟大家说声谢谢!有机会我们下次再见了!

每一次被邀写专栏,虽是很兴奋,也很感激早报副刊编辑对我的信心,但我压力却很大:第一,跟很多专栏作家一样,我们很重视这小亩文林,在短短的几百个字内,都会要求自己写到言之有物,不能浪费版位和读者十几分钟的时间,因此每篇文章都是想了又想, 改了又改,不到最后一秒不愿把稿发出去的。由此“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来比喻大家写每篇文章的心态,和所花上的时间和精神实不为过。 而我的功力尚浅,耐力就只能是59篇文章,过后就要透一透口气了。

第二,就如中国现代女作家毕淑敏在弃医提笔,成为全职作家兼心理辅导师时说:“因为有话说,才拿起笔来,假如有一天, 我的话说完了,就回去当医生,治病救人。” 我跟早报很多常驻作家比起来,话可能比较少;这次讲了一年的话,跟以往半年(第一季)和三个月(第二季)相比,对自己已经是相当满意了。因此,与其强迫自己继续说下去,我觉得是时候休息一下,聆听别人有什么话说,从中学习和整修自己,希望有机会再次重新出击时,能够写出更多与人起共鸣的文章。休息,就是要走更长远的路,不是吗?

第三,写作虽然是我的至爱,但是身为两个尚幼龄小孩的母亲和全职女性,孩子、家庭必定摆在前面,然后宗教、事业、自愿社会服务等顺序排下来,兴趣只能垫在末端了。在面临小孩今年小六会考,大学新学年必须备新科,以及要把时间分配予教会和其他社团等的要求下,必须做个取舍,而通常舍去的也就是自己兴趣了。

这一年来,我非常感谢编辑们帮我修稿、改错字,也要感谢所有一直陪着和鼓励我的读者。尤其是我公布了《天平秤》的博客后,发现有些甚至是在二三十年前就读过我文章的读者,让我很感动!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作家,只不过有幸能够在报章上分享自己一些生活上的体验和感受,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投稿到现在,也只有出版过一本散文集, 所以竟有人记得“蓝璐璐”这个名字,怎么不叫我有受宠若惊的喜悦呢?坦白讲,说写作是一种分享是很正确的,因为我在这短短一年内与读者交流中,所学习到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比我过往从书本上学习得更多!

还要感谢的,是一些曾经提供文章题材给我的朋友,当然也包括家里的那两个小瓜和妈妈帮我看稿。友仁最近也开始找中文补习老师,来教导他看和写中文字;当然会有人问为什么他不干脆找我教他呢?他说他很难把太太看成是老师!?我坳不过他, 也就算了!

美国电视连续剧在每一季结尾时,都会卖个关子或播个所谓cliffhanger来吊一下观众的胃口,引起观众追看下一季的兴趣,我想,我若有机会再执笔写《天平秤》的话,除了要多写一些与日常生活法律有关的小品文以外,会再跟大家报告孩子和友仁的进展。祝福大家身体健康,读报愉快!也要祝福我哦!


蓝璐璐
17.7.2007

===================================================

我想...

看到今天刊登的文章,我心中感觉复杂。高兴是终于可以喘一口气, 不然每次拜一文章一出现在早报《四方八面》,我又开始为下一篇稿发愁了;当然不写免不了有点失落的伤感,毕竟写了一年多,多少都会对这专栏和读者有了感情...

不过,休息是必要的。我总觉得写作应该是有感而言,如果只是为了写而写,对自己和读者都是不负责任的。

休息的这一阵子,我要专心写几篇学术论文,还要与几位我国律师、法官、法学院同事一起出版一本法律专业书(关于特别合同,我主要执笔的部分是金融与融资器具的交易合同)。接下来还要督促女儿准备小六会考,帮教会做一些事情、帮一些非营利团体等...

不过,我偶尔也会上上博客留言, 若大家想与我交流, 也可以上帖在留言板。

谢谢大家!

星期一, 七月 23, 2007

生气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7月23日

那天接到一通电话, 让我生气了好几天!

电话另一端是一把女声,报上名字,说曾是我的学生,今年刚大学毕业,找到了份工作,但最近工作出现了法律上的麻烦,希望我帮她。我虽然不认得她是否真的上过我的课,不过既然说是学生,寻上门来,我都不会拒绝的。

原来她毕业后通过报章广告找到了一份工作。广告上刊登的是猎头公司,申请职位是高级执行人员,但是开始工作后才发现原来不是这么一回事:这只是一间小型职业介绍所,高级执行人员是包括打杂、影印文件和接电话,全公司只有她跟两三位员工。学生做了一个星期工作后,就递交辞职信了。而打电话给我的时候,她也接到一间真正大公司的面试通知。

“问题是我在上班的第一天,与公司签下了一份合同。合同指明我一开始上班就一定要做满六个月,不能提出辞职,不然就要赔偿公司$1500。我每个月的薪水是$2000,一个星期扣完公积金都不足$500。公司连这笔薪水都还没付给我,就拿合同来威胁我!”

“你上过我的法律课,就知道我说过合同一定要慎重读过后才能够签的。一旦签了约就表示有能力履行合同,违约就要付出相应的赔偿的。严格来说,你明知道一签就有6个月的行为约束,你不应该违约;更不可以因为找到看似更好的机会,就随便想放弃第一份工作。不过,在课堂上我也说过,这是一种约束商业行为条款(restraint of trade clause),一定要合理才是合法的。你的工作不涉及商业机密,工作时间短,公司也没有花钱让你受训,雇主没有利益保护的借口,所以不成立的。另外,我也教过你们,这种条款也可以是一种惩罚条款(penalty clause),你工作才一个星期,雇主哪有这么大一笔损失呢?薪水没拿到,还要倒贴$1500,这种情况倒像打抢!你好好跟公司说,你学过法律,这条款站不住脚,违约是要赔偿,但是公司也要证明他们有什么具体损失。若他们不讲理,你可以写信到人力部或报馆告发公司!”

她听了我的一番话,说会鼓起勇气,好好跟公司协商。

隔天我生病没上班。第三天回到办公室,惊看到她在前一天打了十多通电话,连忙复电。

“老师,我打电话找不到你。我又跟他们签下了另一份合同,说明我了解第一份合同内所有条款,签合同时也是自愿的。因为他们对我很凶,说我若不签,他们不让我踏出办公室!”她像是要哭出来了。我没好气地说:“他们怎么逼你?有警卫架住你吗?有动粗吗?”“没有,可是他们讲话很大声,我很害怕。打电话给你,你又不在。打电话给我同学,同学说付钱算了!”

我很生气。若上过我的课,为何一点基本法律常识也没有?不是很多人常说大学教的科目在社会上不实用? 实况是真到了社会,有些人却不懂得动脑筋去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另外,若是大学生,怎么签约解约都这么轻率,但真正碰到问题时,却又受不了一点惊吓?再说,若是我认识的人,怎可能还没有赚到钱,就那么容易把$1500双手供送给人?钱怎么来的呢?又是父母或长辈们帮忙解脱困境的吗?

我宁愿她是骗我的, 不是我的学生。


蓝璐璐
19.7.07

=====================================================
我想...

《天平秤》这一季写了一年多了,算上下一期的那一篇“暂别了”, 总共也写了59篇‘豆腐干’般的小品文章。但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也说过, 写‘豆腐干’文章不是那么容易,一方面有字限, 另一方面又要让人觉得言之有物,有时就要花一点时间去想和下笔了。

我为《天平秤》所设原本的宗旨,就是希望能够把一般人在生活上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写成浅白宜读的文章,一方面分享我的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教育广众, 为社会做出一点绵力;毕竟普通人要阅读厚厚的法律书籍,不只要有耐心,还要克服很多法律术语上的障碍。

但是可能法律真的不是这么容易浅白化。刚开始时写了一些与法律方面有关的文章,有些读者就向我反映说看不懂, 我也发现把与法律有关的文章博上博客,也不会引起很多人的阅读和讨论, 所以就渐渐少写这一类的文章。毕竟,没人看的文章,对报章版位和执笔人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不过,我想,还是会有一些人想念这一类的文章。 所以在这季最后一篇文章(下一篇是向大家道谢和说再见的,所以不算), 我把最近碰上的一件事情写出来。

文章内的故事是真实的 (其实我所有文章写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我也说过我不会写小说 :-)),而且不只我碰过,我其他一些大学同事也曾经遇过。现在是雇员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机会来说是很好,但是有时我们老师对于毕业生一些轻率的行为却不能苟同。希望这篇文章除了能够让大家对合同内约束条款有多一点认识外, 也能让大家想想一些道德上的问题。

这篇文章我修过几次,因为怕写得太短,不能很好解释, 但另一方面又顾及篇幅问题 :-)

非常感谢我同事陈素娟博士帮我看稿!

下星期就是最后的“暂别了”,敬请留意 :-)

星期一, 七月 16, 2007

公平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7月16日

女儿一进门就大呼小叫,直嚷这世界太不公平了!原来她在上数学课时跟同学讲话,被代课老师逮个正着,最后她与同学两人都被罚站。

很公平啊,我说。才不呢!当时明明有好几位同学都在讲话,但老师偏偏盯着我们,只罚我俩,我们是杀一儆百的代罪羔羊!她还是深感到愤愤不平。

我知道女儿对此事很在意,平时她都被老师们宠坏了,又是模范生又是副巡察长,这一次真的是让她丢尽了脸,颜面全失。

我问她:在老师上课时讲话是不是应该受罚?她点头,但也辩护:老师不罚其他讲话的人就是不公平!我再问她:老师罚你应不应该?她说:应该,但是…。我知道她要说什么,打断她:不讲别人,只看你自己,老师有没有罚错你?她低着头说没有。那就很公平呀!你知道上课讲话的代价是什么,你做了,得到应有的惩罚, 就是公平。老师没有惩罚其他人,不是因为给某同学特别优惠,而她是赏罚执行者,她可以选择饶恕,从你的角度看别人似乎是不公平,但对那些同学来说她是宽容,不是不公平。

女儿虽还不是很信服,但不会像刚进门时那样的怒气冲冲了。她反问我:那您说这世界上有没有不公平的事呀?

有啊!连这地球都是圆的,不是平的,这世上也有太阳照不到地方,哪可能有事事都是公平的呢?不过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事情。

记得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一件事情。朋友是一家大型机构的主管,当时因为他所管辖的部门表现优越, 所以公司给了他一笔奖金,要他分配给下属。他那时觉得最公平的分配法,就是大家不分辈分,一律获得相同的一笔花红,毕竟大家同样为部门辛劳付出,部门的成果是属于大家的。怎知花红分配方式公布后,怨声四起,大家都觉得这种分法不公平:有些年资深的员工认为部门有今天的成果,主要是因为他们任劳任怨的一路支撑着部门,所以他们应该获得比较大笔的花红;另一批新生力军则认为若不是有他们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精神,部门必定像往年一样,没有进展,更不用说表现优越,所以他们的花红数额应该大一些。

我对朋友说,要真的争公平的话,那他应该得到最大份花红,因为大家都忘了,就是因为在他领导下,大家才能够争取到那额外的一笔花红呀!

我们人往往就是这样,站着看自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付出,应该有怎样的对错赏罚;而不公平的心态的产生,就是当我们抬头看别人时候,本来平稳的步伐,因为与他人作比较而错乱了,后来更可能成为自己生活上的绊脚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平秤,保持自我平衡,真的是最为重要的呀!


蓝璐璐
13.7.2007

===============================================

我想...

公平是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事情的。虽然“公平”意思就是公认的平等,但是通常“公认”也是很主观和个人化的, 所以其实这个词也相当吊诡,是一个paradox。

星期一, 七月 09, 2007

奶奶、婆婆、嬷嬷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7月9日

上周二在早报的《交流站》看到一位读者的信件,道出我一篇文章《感激,就要说出来》里儿子“错”把我妈称为奶奶,虽然很感激他如此细心的阅读我的文章,但这样一来我就不得不把我们家族背景写一写,也要劳烦读者听听我的奶奶、婆婆、嬷嬷的故事了。

我爷爷是早期移民,祖籍广东大埔,客家人,而我爸是第一代新加坡人。我妈妈虽也是客家人,在家却讲福建话,嫁给我父亲则响应新加坡政府当年的号召,家里一律不讲方言,只讲华语。只有在称呼长辈的时候,我们用的还是方言, 因此爷爷是“阿嗒”,婆婆是“阿内”(客家话),外公是“阿公”, 外婆是“阿玛(嬷)” (福建话)。

友仁则是广东人,在老家都讲广东话,不会讲华语,而我除了会看港剧外,也说不上几句广东话, 所以我们在沟通上都一律用英语。一直到孩子们出世,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尤其是在称呼长辈那一环上,爷爷公公还好商量,但在称呼婆婆外婆时就非常伤脑筋。

第一, 广东话的婆婆是“阿玛(轻声)”(家婆说这是他们家族的叫法),福建话的外婆是“阿玛(第四声)”,再加上自己的“妈妈”,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孩来说,喊起这三个名词就好费劲,使几个妈妈之间不得不做一些“内部”调整。第二,家婆还是保留“阿玛(轻声)”,我妈就必须考虑采用“外婆”,但是我们家族一向对于华人传统的内祖和外祖之分歧有异议(孩子们必定会问:有外婆,就有内婆。而内外的差别非常明显),只好让妈妈自己选一个给孩子们叫的昵称。

我妈想了许久,决定用“奶奶”作为孩子们对她的称呼,我们也尊重她的意思。 一来解决与我家婆在名称上的冲突;二来这是华语,虽不是正规的称呼,也不会与任何方言互相抵触;最重要还是为了让内孙和外孙的孩子们之间不感到有任何隔膜:我和弟妹的小孩都同时喊我妈“奶奶”,从外人眼里看来较为奇特,但是孩子们却非常欢喜。孩子们长大上学后,在学校认识到婆婆/奶奶和外婆的分别,考试出题错不了,但看到我妈时还是很亲切的叫“奶奶”,也了解长辈们的一番苦心。

在写文章的时候,由于我是写实况,也为了给孩子留个纪录,因此就照实写。本来考虑是否该加个括弧做个解释,但为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乐趣,而文章重点也不在于谈奶奶、婆婆、嬷嬷的故事,所以就搁着,没想到还是让聪明的读者看出其中的差异。这说明了我们在口头语和书面语,有时是不能够那么统一; 因为口头语是活生生,书面语则是比较死板和尊重语法规则的。另外,掺杂了方言的中文称呼,有时真的不如字面上的奶奶、婆婆、嬷嬷,分得那么明朗和简单。更为要紧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称呼长辈,重点还是让他们开心,语法规矩不是那么重要。

最后,为了避免大家以为我们家族是长辈称呼语法不分的,一定要说明:由于背景特殊,除了外婆有特别的名称选择权外,其它一律都是叔叔、婶婶、姑姑、姑丈、舅舅、舅妈、阿姨、姨丈等, 这是无可妥协的。


蓝璐璐

4.7.2007

=====================================================

我想...

讲起这件事,当年我妈还差点与家婆吵了起来。

家婆说广东话的称呼应该是嫲嫲(祖母)、爷爷(祖父)、婆婆(外祖母)、公公(外祖父)。

但妈妈说福建话的称呼是婆婆(祖母)、爷爷(祖父)、嬷嬷(外祖母)、公公(外祖父)。

所以共同点只有爷爷公公,而嫲嫲嬷嬷两个称呼差不多同音,但谁也不肯用“婆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大概觉得听起来好像很老) , 最后妈妈干脆选“奶奶”作为内外孙的称呼(因为妹夫是福建人,妹妹的小孩称祖母为婆婆),家婆也没有异议, 大家开心就好了。

我是这样觉得,有时候一个家族的事情,是很难用括弧内几个字解释得清楚的。而《感激,就要说出来》的要点也不在于讨论到底是奶奶煮的蛋比较好吃呢?还是外婆煮的蛋比较好?重点是女佣雅蒂的卤蛋很好吃!没想到后来竟引起了茶杯内的一场风波...

题目应该称为“嫲嫲嬷嬷和蛋的故事”...

星期一, 七月 02, 2007

落叶归根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7月2日

我喜欢琉璃,也喜欢用琉璃做的颈坠子。

上次到北京,在秀水街买了琉璃坠子,五颜六色,又便宜又漂亮,跟衣服很好搭配,所以每次友仁出差到北京,我都会央求他帮我带回一些。

这次,他带回的不但是十多个让人看了爱不释手的琉璃坠子,还有一个温馨的小故事。

秀水街的那间店铺,通常都是由几个年轻的小姑娘打理,帮顾客把选好的琉璃坠子拴上绳子。这次,竟然让友仁碰上了该店的老板。

老板是一个年纪过半百的华裔女子,但讲的是一口流利标准的美国腔英语。原来她双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从中国举家移居美国,她在维吉尼亚州长大,住了五十多年,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不是个美国人,一直到两年前她年迈的父母想回家探望老乡, 所以她也跟着来了。但这一住,就没有再回去美国。

为什么没回去呢?她反问友仁:你听过中国人有一句成语“落叶归根”吗?

友仁说到这里,坐在一旁仔细听故事的女儿突然插嘴:我明白了!

彦妤说:“落叶归根”指的就是一棵树即使长得再高再壮,当它的叶子掉落的时候,还是想要寻求落在它的原点,也就是长着树根的泥土上。所以一个人不管到了世界哪个角落,还是会惦记着自己的老家,若要死,也想死在自己的出生地,看着熟悉的地方和同样肤色的人,听着自己熟悉的语言,才能够安心死去。而一片叶子落到根边, 除非是大风把它吹走, 不然它也会舍不得离开的...

我的弟弟七年前与妻子移民到了墨尔本定居,弟妇在那里生下两个小孩,生活快乐又写意,但是最近也开始萌起回国的意念。我问他原因,他也说不上,就是那种没有家族网络的苦涩滋味,日子过得混混沌沌的,偶尔梦醒时还会有点失落,问自己置身何处。

听到今年由陈洁仪唱出,叶良俊词曲的国庆歌曲《There is no place I’d rather be》,虽然歌词简单,但是那种感觉确实是一个长年累月在外漂泊游子的心声:纵然走过万水千山,看过艾菲尔铁塔,爬过长城,住过金窝银窝也好,最终都比不上自己的狗窝舒服。

叶子说:我没有办法,根,对我来说就是有着无形的诱惑力,即使我看到的天空再蔚蓝壮观, 我还是要回到根的地方。

人说:我也没有办法,即使走得再远,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自己的家,因为人一生下来,心早已与国和家系在一起,解不开了。

蓝璐璐
27.6.2007

====================================================

我想...

认识很多朋友,年轻的时候总向往到国外定居,但真的让他们在外地居住一段日子,却又开始怀念这里的好治安、买东西便利 (不需要开好几里路的车程)、咖喱面、鸡饭...

最重要的就是这里有与自己一起长大的朋友和家人。这种关系永远都迁移不到别的地方去。

PS. 今天才发现陈洁仪、叶良俊的《There's No Place I'd Rather Be》的中文歌名:《我只愿留在此地》。不敢乱翻译, 所以稿内保留英文歌名。

星期一, 六月 25, 2007

岁月催人老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6月25日

岁月这种东西真的只可以骗人,骗不了自己。

现在整容术发达,通过裁裁剪剪、打打缝缝,样貌比实际年龄少十来二十岁也不出奇。你看好莱坞影星黛咪·摩尔(Demi Moore)就知道了:四十五岁,生过三个孩子的中年妇人,站在二十几岁的小丈夫身边却毫不逊色,让人想探出到底谁是她的整容医生,也同样来创造一个扭转乾坤的奇迹。

但即使全世界都被她的外貌蒙骗过去,除非她得了失忆症,不然她永远抹不掉烙印在脑子里人生四十五年的记忆,那些确确实实生活过的日子。 另一个专喜欢提醒人岁月痕迹的就是本身的一双眼睛;眼睛把周围一切事物的转变都摄下,清楚地告知大脑岁月催人老的事实。

我一向觉得在大学任教是一件好事,最基本的是对象永远都处在人生最辉煌的十九至二十四、五岁之间,好像把自己锁进了一个不老城,沉浸在溢满青春气息的大池,似乎也可以缓延岁月的脚步。

不过,人一旦离开了不老城,岁月就会悄悄的跟上来。偶尔,从外头回来探望不老城居民的人,也会澄清岁月的停顿只是一个假象。不久前一位我当助教第一年教过的学生,突然来到办公室找我。看着他,我内心复杂:喜的是当年青涩稚气的小男生,现在已经变成了满脸坚毅阳刚十足的青年了,但我仍然掩不住霎时发现岁月齿轮在转动的惊慌失措!

学生很客套地说:老师,您看起来还是与十多年前一样,很年轻呀!我只是微笑,没有上当!

为什么不上当呢?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的比较,都让我看到和意识到岁月足迹:记得当年回校当助教的时候,学生都只比我小几岁,情人节时还会接到一些男同学送的花呀!现在,再过几年学生都可以当我孩子了。

记得当年国家体育场和圣淘沙码头还是我国光荣的地标,现在都要走入历史,只能在纪录片看到他们昔日的风采。

记得当年郭富城刚出道,在台湾拍了一套机车广告,非常出名;我到台北探望表妹,初次看到他的海报,感到“惊艳”, 跟她讨了贴在自己办公室门后,女学生们进出我办公室都会尖叫一番。现在,你跟学生说郭富城,他们问你是否就是在《父与子》饰演爸爸的那一位?

国家建筑会被淘汰,偶像也会老,更何况是凡夫俗子呢?唉!

这一声,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对岁月的俯首称臣,也盼望岁月在我往后的日子高抬贵手:我会被催老,而且是越来越老,但希望岁月的宽容款待,让我保住清晰的脑子,和一颗赤子之心,那即使岁月在我外貌上留痕迹,我都无怨无悔了。


蓝璐璐
18.6.2007

================================================

我想...

身为女人,我多多少少都会比较在意自己的容貌和年龄。尤其是觉得这几年逝得特别快:转眼间,结婚生子;转眼间,小孩上学; 又转眼间,小孩长得跟我一样高, 要上中学了...

虽知道这是自然现象,但回想起来,无不有点惊慌...

我想想,这副皮囊真的是越来越不值钱,唯有脑袋和心还有一点保存的价值...

星期一, 六月 18, 2007

婚后的恋爱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6月18日

中午与女友吃饭,谈到了我们在剑桥求学时的同学。当年班上共有七位来自新加坡的学生,其中两位是印籍男士。从剑桥回来后我们都各自找到了对象结婚,印籍同学则是通过相亲方式认识了他们来自印度的另一半, 然后结合。

女友道出其中一位朋友O在婚前向她透露他对相亲婚姻的看法,挺有意思的。

O认为门不当户不对是目前很多婚姻破裂的导火线,婚后不能与长辈好好相处也是导致离婚的另一个原因,若由婚姻经验丰富的父母亲来选媳妇,很多这些所谓硬件上的问题就能够事先解决。而恋爱乃属于软件,婚后只要双方有心共谱恋曲,整部婚姻机器就能够操作,有差异的可能就只是快或慢而已。反过来说,若双方有的只是一个写得非常周密和堂皇的爱情软件,但没有好的硬件支柱,婚姻机器还是动弹不得。

上星期六我为一场教堂婚礼翻译。牧师在向一对新人做勉励时,谈到了四种爱情:第一种是一见钟情的爱情。双方大多因对方的外貌或片面的个性,而被吸引住。这种爱情很危险,一旦发现对方除了外貌就没有其他可取之处时,爱情也就结束了。

第二种是盲目的爱情。大家都对另一方的弱点视而不见,也为了结合而结合,不去思考一段婚姻的好处和坏处。这种婚姻也不长久。

第三种是经过深思熟虑,精打细算后才决定相爱和结婚的。这虽然好,只可惜他们千算万算,却不能为一些不能预见的事情,例如疾病和其他生计问题作准备。一旦遇上,也就是他俩爱情的考验时刻了。

最后一种,就是结婚后才开始学着去爱对方。虽然似乎迟了点儿,但迟来的爱总比没有爱过好。两个人经过人生的苦与乐,才了解应该怎样去爱先生或妻子,从而一起在婚姻中学习容忍和宽待对方,一起成长。

两个不同的场合,O和牧师说出来的道理却是一样的:无论两个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结合,对一段婚姻来说,婚后共甘苦的恋爱,远比婚前花前月下甜蜜的恋爱,更为重要。

婚前的恋爱好比一道餐的前菜,引人开胃,让人对婚姻充满憧憬,但主菜还是婚后的爱情。一顿饭可否吃得丰盛,就要看主菜煮得好不好。同样的,婚姻可否持久,一定要看双方婚后是否能够保持当初恋爱的心态。

有些时候,甚至可以省略了婚前恋爱,只要婚后可以好好的爱对方,以恒久忍耐、恩慈、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的爱支撑着婚姻,凡事都用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的心爱着另一半,不论宗教背景或种族,你的婚姻必定美满长久。


蓝璐璐
15.6.2007

===================================================

我想...

写这篇文章时很匆促,工作忙,再加上小孩在家,先生又像往常一样,必须出国,所以很有分身乏术的感觉。

所以写这篇文章有点不够淋漓尽致的感觉(在最后一分钟才寄给编辑, 真不好意思!), 也没时间去调整篇幅。

主要想说的就是婚前的爱情无论是惊天动地也好,或者是更本不存在,对一段婚姻的长久更本没有关系。尤其是看到周围一些朋友在婚前爱到死去活来,但婚后翻脸不认人的那种决裂,实在令人心寒。

真的,真正的考验是在结婚以后,双方是否还有积极去想要恋爱,如果不采取主动,婚后很多时候就只剩责任,没有爱情了。

嗯,现在有博客真好,可以补充一些文章的不足。

唉,《天平秤》连续写了一年(53期 -- 前两季都只是半年或三个月而已),有点累,现在是时候考虑是否应该放自己一个假,过了一段日子再回来!比较担心的是我天性懒,加上琐事多,一旦停顿,不知道何年何日再归来而已...

星期一, 六月 11, 2007

富有与知足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6月11日

彦妤小时候常爱问:“我们富有吗?”我从不假思索的回答她:“有啊!”我总觉得我们不愁吃、不愁穿,有地方住,也不担心下一餐有没有着落,怎么不能说是富有呢?殊不知‘我们家还蛮富有’的这个概念就储存在她的小脑袋里,挥之不去。

过了几年她上了小学,有一次接到同学的邀请到她家参加生日会。那位小朋友住在高级的住宅区,那里都是栋栋又大又漂亮的洋房,我起初看到地址都吓了一跳。生日会结束后,我到小朋友家去接她;问她玩得愉快吗,她苦笑不答,问她原因,她也不说,只是低头吃着从生日会带回来的棒棒糖。

晚饭的时候,彦妤突然正经的问我:“小燕(同学名字)的爸爸是不是常常打她妈妈的呢?”

我哑然失笑的回答说:“不会呀!”(其实我根本都不认识小燕的爸妈)

她努力的想了想,后又问:“那他们家庭是不是很不快乐呢?”

“不会呀!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她样子有点委屈,吞吞吐吐的说:“我看到了她的生活,才知道什么叫做富有…”

我终于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了!原来她心里有点不平衡,一直想找出别人的不幸来安抚自己。也因为我曾跟她说过,金钱不能买快乐,所以她天真地以为有钱人必定不快乐。

我把这个小傻瓜搂进怀里,柔声说:“小燕家他们算是有钱,不是富有。另外,有钱与快乐不一定是成对比的,有些人很受上帝的眷爱,很有很有钱,也可以很快乐。倘若是这样的话,你应该为朋友高兴呀!反过来说,你自己觉得你有缺什么东西吗?有什么不开心的吗?有什么你很想要,但是在金钱上买不到的吗?(因为我知道她那时很想要饲养小狗,我常推说觉得麻烦不买,而不是没有钱买)如果没有,那就足够了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遭遇都不一样,注意自己就好了。富有其实是一种自我心态,不能以金钱多少来衡量,一旦懂得知足,你就富有了。外婆不是常说,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吗?”

我不知道她当时对我的那一番话了解多少,但是过后她再也没问我们是否富有,因为她晓得我的答案还是一样的。

不久前与她一起阅读报纸,看到香港亿万富婆龚如心逝世的消息。龚如心虽然身价高得难以计数,但是一生坎坷,生前也异常节俭。彦妤颇有感触地说:“她这么有钱,真希望她在去世的时候, 也能够感到自己是富有的!”

原来她听懂了我的话。

蓝璐璐
6.6.2007

=======================================

我想...

我们都知道知足是一种心态。

其实富有也是一种心态,而知足便是前提。

一个人再怎么有钱,若不懂得知足,他也不会觉得富有。

反过来说,当一个人知足后,就明白富有是什么了。

星期一, 六月 04, 2007

焉知非福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6月4日

接到一位旧同学E的电邮,告诉我他的近况不错:公司这几年很赚钱,太太也刚产下第三个孩子,生活美满幸福。

我真替他高兴。谁也猜不到他曾经很痛苦,还一度有轻生的念头。他是一位高材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有好几间大公司抢着要聘请他。不料在修读最后一年的时候,女朋友突然提出分手,让他痛不欲生,成绩一落千丈,终于失去女友也丢了工作。

幸好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他决定振作起来,也萌起创业的欲望。他本来就聪明,再加上他看准时机,做对投资,不到四年就赚了人生的第一百万,再过了不久又遇到了现任太太。真是名副其实的成了家、立了业。

每次我们谈起此事,他总是很感慨地说:还好当初没做傻事!人在谷底的时候,真的是看不到出口其实就在长满了荆棘和杂草之后。只要咬紧牙关踏出去,洞外就是世外桃源,比原来站在高山上所看到的任何景色更绝美。真是世事难预料,很多看起来似不幸的事情,其实就是幸福的源头!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曾在本地上映的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追求幸福》(Pursuit of Happyness)。男主角贾纳 (Christopher Garner)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幸的男人;他很努力工作,但运气总比别人差一截,想要走出衰运,怎知处境是每况愈下,后来妻子也离开了他。他拖着五岁的儿子过着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到处受人唾弃、遭人白眼,但恶劣的命运始终打不倒他不屈不挠的斗志。他最终从一个普通的医疗器械推销员,变成了拥有自己大型的证券经纪公司的百万富翁。

很多人都认为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鼓励人只要坚信会幸福,有一天必定得到。片里的一句经典对白中贾纳对儿子说:你有梦想,就一定要保护它。别人自己做不到,就会跟你说你不能。你要什么,就去追!就这样。(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that you can't do it.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

当然坚持追求梦想是很重要,但退一步想想,若贾纳当时推销医疗器械的工作很顺利,或是妻子对他不弃不离,也许就不会激起他誓不言败的毅力。同样的,如果E当年的女朋友没有离开他,他现在可能只是一间大公司里的受薪职员,就如此中规中矩的过一生。

我们不希望歹运降临到自己身上,可是周围很多事情常都不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可控制以内的。倘若真的遇到痛苦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学习那位失掉马儿的塞翁,不但不要沮丧,更要抱着焉知非福的希望来迎接明天。

你现在丧失的可能只是琉璃,你又怎么知道明天你不会得到钻石呢?


蓝璐璐
29.5.2007

====================================================
我想...

我还认识另一位朋友,与E差不多同样的遭遇,却选择走上另一条路。一旦选错,真的是什么希望和福气也没有了。

有时候看到E, 我就会联想到他。若当初他肯往积极的方面想,多年后回头一看,必定也会有这种焉知非福的感觉。

只不过往后看容易,但要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时候往前看, 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

所以若能够在困难时,劝自己(或他人)抱有焉知非福的心态,虽然别人可能会讥笑这是种阿Q精神,但至少会帮自己(或他人)暂时脱离悲痛,让生命有点希望曙光,又为什么不去做呢?


PS. 刚刚回到家, 当然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中英文报纸。发现早报老编把《追求幸福》(Pursuit of Happyness) 的英文片名"Happyness"以错字方式改成"Happiness"。其实"Happyness"在这部电影是对的,也有典故,就是Garner为了把在托儿所里的儿子带走,就借故说托儿所把简单的"Happiness"都拼错了,所以不能把儿子继续放在那里。

这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还没看过的朋友应该把它租/买来看!



星期一, 五月 28, 2007

感激, 就要说出来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5月28日

前几天吃晚饭的时候,向来挑食的儿子觉得卤蛋特别好吃,忍不住赞了一句,随口问:是奶奶煮的吗?我说:不是,是新来的女佣雅蒂阿姨煮的,你去向她道谢吧!她会很高兴,下次煮得更好吃。

儿子一来跟雅蒂还不是很熟络,二来大概觉得要向女佣说感谢很不可思议,扭捏了一阵子,但还是拗不过我,最后只好心不甘情不愿的走向正在洗碗的雅蒂,说了句“谢谢你好吃的卤蛋”,就烟似的溜回房了。

雅蒂起初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有点惊愕,但随后露齿灿烂笑了。果真,她接下来煮得更卖力。虽不是餐餐都美味可口,但从她第一天完全不会煮饭,要我妈一步一步教导她,到一个月后可以独当一面,已经算是很不错。而儿子一句谢谢给她的鼓励,对她今天的成绩也是功不可没。

我们亚洲人一向在感情表达方面,与欧美人相比之下较含蓄。这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向国际化,男女之间示爱的方式也许变得比以前大胆外,其他好像没有什么进展;尤其是对称赞和感激的言语,还是喜欢锁在心头上,说不出口。你看,我们日常惯用的华文词总写着“心存感激”(存在心里又有什么意思呢?)、“感激涕泣”(为什么只会哭呢?)、“不尽感激”(不尽又如何,说出来没有?)等。脸上有感动的表情,心头热腾腾、暖呼呼,泪可能都迸出来了,但问题的关键是:感激的话,最后有没有从口中确确实实的说出来?说出来对对方影响和震撼,往往是超出你所能想象的。

我们大学的打扫和清洁工作是承包出去的。负责打扫房间的马来籍阿姨每天除了把所有办公室都扫一遍,每星期还拖了一大桶水把房间抹一次;而水一脏了就到楼下换一桶干净的上来,才再抹地板,非常尽心。每一次她来我房间打扫清倒废纸的时候,我都很感激的说声谢谢。

有一天她终按捺不了心中的好奇,问我为什么向她道谢;她认为只是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已,没什么值得我谢的。那时我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除了我以外,似乎没人再向她道谢了,所以她才会觉得很稀奇;第二,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好像就不值得被人感激。

我说我真的很感激她呀!她一天不上班(她是日值的,没开工就没有领薪水), 代班的临时工友只倒废纸而不扫地;她一星期没来,我办公室的地板就脏了; 她一个月不来, 情况会是怎样,噢,我都不敢再想下去了!我相信其他的同事都跟我有同感,只不过就是把感激放在心里,没说出来而已。

她听了眼眶有点红,眸子闪闪亮亮。若不是手上拿着扫把,她大概就要走过来给我一个了解的拥抱了!

蓝璐璐
23.5.2007

==================================================

我想...

帮我看稿的女儿说:妈妈,你这次写得是否太平凡了一点?

我说:有时候,很多道理是很基本的,只不过我们都忘了。写出来,不只是要提醒别人,最主要还是提醒自己。就这样而已。

星期一, 五月 21, 2007

婆媳相处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5月21日

记得当年友仁向我求婚的时候,我问他到底看上我那一点。他说了一大串理由,而其中一项就是他认为我对双亲孝顺,日后必定是个好媳妇。

我当时笑着不语,心下思忖:那可不一定!因为生育抚养自己多年的母亲,与婚前只见过几次面的婆婆毕竟有别,很难相提并论。

但冲着他这句话,我花了一番心思计划,扮好媳妇的角色,竟也与婆婆和谐相处了十五年。有时回想起来, 除了感谢上帝的庇佑外,也庆幸自己在无剧本的情况下摸索,还能演得头头是道,真是好险!

最近有位朋友被婆媳关系弄得郁闷不堪,要我把招数拱出来,以便作为参考。

从决定结婚开始,我就对自己非常坦白,也知道身为女人的弱点。大多数女人(包括我在内)眼光短浅,心胸不宽,也计较得失。我们只可以看到当前所爱的人;除了至亲、先生和孩子外,就没有他人了。因此与婆婆的关系是不能够让它顺其自然发展,而是要刻意去栽培维持的;虽不一定能打入婆婆所爱之人名册的十大榜首内,但至少家合万事兴,大家能够和睦相处,就是很大的福气。

我也认清母亲与婆婆的分别。所谓隔层肚皮隔层心,虽常说婆婆会把媳妇当成半个女儿,但半个永远是半个,我非常明白这点,所以不必跟姑姑争宠。也就因为如此,对我妈我可以撒娇,可以偷懒,很多事情可以直接点明;但是对于婆婆我则是比较多费心思,处处小心翼翼,说话也会经过大脑思考一番才讲,这样才不会脱口说出让大家不悦、自己后悔莫及的言语。

与婆婆相处时我总是能“闪”就“闪”,绝对不与她争地盘。我婆婆喜欢下厨,因此她来我家住的时候,我一定大大方方的把厨房让给她,上巴刹时也完全让她主控,绝对不插嘴;因为我能够体谅为心爱儿子煮饭的那种喜悦。纵然有时观念不一样,例如,我总觉得她煮的东西太油腻,我也以婉转的方式说,不让她下不了台。

凡是婆婆表面上看得到的事物,无论是在家或是跟她出门,我都不让她觉得我在花她儿子的钱。做母亲总是心疼儿子挣钱不易,所以在买东西时,尤其是买礼物送给她,那钱一定是从我皮包内掏出来。至于钱是不是我的,就只有我和先生知道啦!

最后,所有事情都忍着点儿。俗语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而婆媳之间的“大谋”就是先生的爱。若能忍一下,置身处境地了解婆婆的感受,将心比心,先生的爱是可以很好的分成两个层次,给予我们两个女人的。

毕竟,婆媳不和,最终受苦的还是我们共同所爱的男人。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呀!


蓝璐璐
16.5.2007

==================================================

我想...

要搞好婆媳之间的关系,多方配合是很重要的。

媳妇先做出努力,做婆婆的也要回应, 先生更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哄哄和称赞这两个女人。这样大家心理就比较平衡,相处也就不难了。

星期一, 五月 14, 2007

揭露文化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5月14日

在今天资讯发达的社会里,似乎再也没什么事物是可以掩饰的,更无隐私权可谈。

电脑上打击几下,很快别人便知道你的孩子诞生,或是你刚失恋;拿起手机,按一按钮,下一分钟你的照片或录像可能就被发布到世界各地。要是你自愿想和大家分享你的喜怒哀乐还好说,最怕就是他人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记录或拍摄了有关你的讯息,然后上载到互联网。等到你发现的时候,资料、照片或录像短片早已被几千万个网民过目了。

当然我们都不介意英雄事迹被表扬,但俗语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放眼看,似乎被人揭发披露并播上网的事情,可弹的比可赞的来得多,这就印证了这个道理。随着人人手里有一机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再加上这年头喜欢做“公民新闻记者”的人越来越多,对某些人来说,也许能继续生活在黑暗的日子不长了。

很多人认为这种揭露文化是值得推广的,因为它既能够让公众批判与社会标准背道而驰的行为,也是维护言论自由和培养创意思维的一种方式。但是从最近YouTube 惹上的几个官司中,就可以看出揭露文化若不受控制(无论是自律还是透过法律),很可能会造就一个畸形的社会。

第一,版权和侵权法律被漠视。大家在互传讯息的时候,因为手快,一按键盘上的钮,照片、录像、文章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送出去了。但到底所传的东西是否有征得版权拥有者同意,谁也不去过问,也不去查证真伪,有些甚至大大方方将得来的东西,张贴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不注明转载或加工当成是自己的创作,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前面也说了,互联网上没有黑暗的角落,所以法律要追究起来,谁也逃不掉。英超联赛主办机构起诉YouTube就是一个先捉龙头老大的例子。

第二,真相被扭曲。揭露文化可怕之处,就是它是否用于善或恶途,完全掌控在发布讯息之人的手中。而我们通常接到讯息时,注意力全都放在事件里的主角身上,忽略了发布人,也不去探讨后者的品德、背景和动机。我国著名舞厅因有人上载不负责任,不切实的录像短片,准备起诉上载者诽谤,就是受害者反击的一种方式。

第三,促成一个自我为标准的社会。我们之所以会批评别人,就是觉得自己行为比他好,道德观念比他强;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世上又有谁真的有资格批评他旁边的那个人呢?

最后,没了隐私,所有的人都变成透明了。就在你看别人的同时,你也被人窥视。这让我想起恐怖漫画大师伊藤润二的作品《无街之城市》,里面讲述无隐私的城市,家庭成员左邻右舍互相偷窥,最后人人都得戴上一幅面具,不敢以真面目见人。

这,就是揭露文化最终的悲剧了。



蓝璐璐
10.5.2007

=================================================

我想...

我们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幸灾乐祸的心理,喜欢看到别人的丑态,而庆幸自己不是那个人,所以爱看戏的人才会这么多。

如果大家都能发挥一点爱心,与其公开揭露别人的疮疤,若认识对方的话,不如直接跟她/他说明她/他不符合社会规定的一些行为,会对她/他更有所帮助。

应该去看看伊藤润二的《无街之城市》。虽然没有真正的鬼怪,但是有时人性的丑恶,会让人看了更毛骨悚然。

星期一, 五月 07, 2007

返璞归真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5月7日

听到台湾新进乐团苏打绿的《小情歌》,我转头问先生:会不会让你想起郑怡?

在与我相识之前,友仁根本不听华语歌曲,当然也不晓得郑怡是谁。等到学会欣赏郑怡清爽明亮的歌声时,听的却是她隐退歌坛的最后一张专辑《天堂》。我总觉得颇为可惜:第一,他错过了郑怡当年叱咤歌坛的巅峰时期;第二,他竟然也错过了那段纯朴自然、不做作,但歌声和歌词总能够触动听者心弦的台湾民谣风时代。

那时,歌曲还是用耳朵和心去聆听的,而不是用眼或其他感官去体会,所以伴乐不会喧宾夺主,歌手帅不帅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歌者是以率真、温馨的声质唱出曲子,没有高科技的修饰,却真真实实,每一次听歌都犹如一场与歌手的心灵交流:听《乡间的小路》会让心感受到哞哞叫的老牛和吹着短笛的牧童,听《木棉道》仿佛看到那条红红燃烧着的街道,听《想飞》更使人有一股欲跃上青天的冲动!

那时,歌词也是简单和诚恳,内容广泛和生活化,不会只周旋于男女间痛苦的爱情中。有月琴、有橄榄树、有泥鳅、有澎湖、有黄莺鸟、有蜗牛….. 更有梦。

后来,电子吉他来了,重金属乐器来了,饶舌来了,劲舞来了,商业包装手法也来了。歌,不再是单纯用嘴巴唱的,而是需要用全身去演绎,还要注入很多高科技的加工元素,才可以呈现给听众。只可惜在这种越来越复杂的歌曲文化中,歌词却是相对的越写越局限和贫乏。

所以,我就在等,等一首清清凉凉,像清风拂面、像细雨呢喃的歌声和音乐;等一种洗尽铅华、万花落尽、返璞归真的感动。

然后,就听到苏打绿优美婉转的《小情歌》了。

不必理智的讨论男生是否应该以女生声线唱歌,就只是以单纯感性的耳朵和心来听这歌。它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是清新脱俗,同样是用心来唱的歌,让我忆起纯朴的校园民谣时期。

可能就只有这么一首歌,也可能就是这么一回,但这已足够填补我长久的等待。

其实社会和人都跟歌曲一样,发展到某一个极端,抹妆至大红大紫,必定要寻求返璞归真的方式。蔬菜、水果加工得太漂亮的时候,就要找回以前粗糙、不起眼的有机食品;塑料袋用太多了,就要用回以前常用的纸袋和布袋;树砍得太多,就要想办法再栽种;一个人说太多话后,就想要沉静深思;一个人因生活忙碌,精神太紧绷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放松,放慢脚步。

返璞归真是一个自然的定律,因为世界都是由朴实、简单开始的;就像叶落了要归根,鸟倦了要归巢,耳朵听了太多喧嚣噪音,就要找回一片宁静。


蓝璐璐
3.5.2007

================================================

我想...

在我们家,以听华语歌曲来说,我是比较过时的。友仁喜欢听孙燕姿的歌,彦妤和彦廷则喜欢听我们另一位国宝JJ林俊杰的歌,我还是停留在郑怡的时期。

当然也有听听其他歌手的歌, 但也只是听听而已 ...

最近听到苏打绿的《小情歌》,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高兴得很。只可惜市面上还买不到他们的CD ...

孩子们都惊叹不已:妈妈,你何时决定超越我们了?听这么新进歌手的歌?

我说,歌也许是新的, 但感觉是熟悉的。

也许一直要捕捉的,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呵呵。

PS. 看今天的早报时,发现我楼上的吴韦材先生也不约而同写了一篇有关歌曲的文章。

嗯,他讲述的那首彭佳慧的歌我也听过,歌词的确很有意思。

我个人则比较喜欢她的另一首歌《喜欢两个人》。歌词讲的是两个人在一起温馨的感觉,我觉得比单一方面无条件的付出更令人安心。

PS2. 朋友要求我把苏打绿的《小情歌》播上来, 我一直对YouTube的运作形式有点戒心,虽然YouTube 本身允许转播,但是严格来说MV的版权不属于YouTube, 所以还是让读者自己去找啦!


星期一, 四月 30, 2007

标准答案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4月23日

在课堂上分析法律案例时,我最不悦学生向我要标准答案。

记得有一次一位学生竟大胆的向我要求我手上的讲稿。我大大方方的递给他。他瞄了一眼,然后抬头说:教授,怎么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

我早料到他会有此问,所以笑盈盈地回答:本来就是没有答案的。我的教法就是看你们能不能找出问题关键;最后答案是如何,就要看你是以什么立场来分析。没有对或错,就是这么简单!

那位同学似乎不是很满意我的答复,随口又问了一句:那考试怎么回答?我啼笑皆非的说:我怎么教,你就怎么答;考官就是我,这还不容易么?

唉!其实我也不能怪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一个安逸、稳定社会里长大的孩子,常常连答案都帮我们想好,唾手可得;有时甚至因太关注是否能够达到某一个预先设定好的答案,连当初的问题是什么都忘了。本来这样也没什么不对,省时省事,同样的问题出现,就以熟悉的手法解决算了,何必再费心思去分析问题的关键呢?

只不过我们无法让万事都以我们已设好的格式,继续运作和生存下去,所以这世上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答案其实都不复杂,但要寻出问题在那里有时会更困难。倘若能够给问题定位,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有她/他心中的标准答案,只是看她/他站在什么立场而已。懂么?

以下是一位好友提供的例子。

在李安早期导演过的一部影片《喜筵》(Wedding Banquet) 当中,生为同性恋的男主角为了尽孝心与女画家成婚,他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另外一部也是备受争议由克林伊士吾 (Clint Eastwood) 导演的 《百万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里,男主角拳击教练, 受不了残废的女主角苦苦哀求, 最后帮她结束生命, 他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我有宗教和法律背景,我当然有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但这不代表我会或应该鄙视你的答案,或是以我的道德观念来审判你。因为以主观强势手法,来强迫另一个人接受自己的观念,在今天资讯发达和选择自由的世界里是绝对过时的。而作为跟大家一起活在这现实社会的一分子,与其你给我一个对或错的答案,我宁愿你告诉我你的立场和争辩的理由,甚至跟我说我把问题定位错了,让我们一起重新设定问题,就此有了与你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因为,唯有放下偏见,不断的沟通,学习了解大家是如何看待问题,我们才能撇开心里早有的主观意见,最后谱出一个你我都能够接受的标准答案。

蓝璐璐
19.4.2007

=======================================

我想...

我们都太喜欢标准答案了,大概是从就被小惯坏的。念书时总可以买到所谓的“十年模拟考试系列”(ten years' series) ,来了解历年会考出题方式,所以还没上考场就已经把答案背得滚瓜烂熟,怎么会考不出科科都是"A"的情况呢?

长大后发现万事原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有时候采取了一些行动,以为答案一定是朝着心里的想法走,怎知结果往往总是差强人意。

这可能就是当初没有把问题想透彻的关系。

会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一位好友突然提出那两个例子供我参考,我一直在想我会怎么做?很难,对不?但可能跟几个朋友一起讨论后,就会有答案了...

P.S. 早上看了早报,才发现原来Clint Eastwood 的中文翻译是克林伊士吾,而不是我原先写的克林特·伊斯特。我是参考一些电影杂志,才写下的;后来感谢编辑帮我修改了。

连极死板的名字翻译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又怎么能够奢求变化多端的人情世故有标准答案呢?

星期一, 四月 23, 2007

我也很想她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4月23日

Jennifer 2004年4月24 日逝世至今也有三年了。我偶尔还会梦到她。梦里她仍是一如往昔,非常忙碌,但情神愉快;除了教书、写专业论文, 和忙校务外,就是上电视、到电台录音,及替早报与晚报撰稿。感觉上她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有时候我到四楼的女士洗手间,下意识还会转过头,看看她会不会从她以前的办公室走出来与我闲聊。

可能是因为她走的时候是那么的潇洒,所以我总会遐想她只是去渡假:像是一位佩了宝剑的江湖侠女到处周游列国,等到她有一天回来后,我们又能够促膝畅谈两岸政局,或是分享她到过各国的所见所闻。

只是这个假她渡得特别久、特别长,非常令人想念。

当年我刚生下彦廷,除了上课、写论文,还要赶回家煮饭、喂奶,带二岁大的彦妤。友仁不赞成我们聘请一位全职帮佣,钟点女佣只有在周末才到家里做清理工作,所以除非我能够及时生出四双手(变成八爪鱼),确实难再腾出时间继续经营《天平秤》一栏。可是说不写也不能够摊摊手就逃之夭夭,总要找人顶我落下的空档。Jennifer 那时已是早报言论版的常客,因此跟她商量,要求她也定期替《四方八面》写文章。

记得当时她睁了一双大眼睛瞪着我,说她不擅长写文绉绉的文体,我还真得费尽口舌才能哄她上“贼船”(这是我们俩日后常说的笑话,老编请莫怪)。没想到她这“上船”就是七年。七年里她经营《一心集》非常开心,写得不亦乐乎。崇拜她的读者成群成林,连搭德士、到餐厅买食物都因为有她的忠实读者而获优待。我常取笑她用文章“贿赂”新加坡人心,不过私底下却对她浩然正气、和对我们国家诚心的爱护肃然起敬。

我最欣赏的还是她坦然、豪爽、不造作的个性。她生于台湾,人虽长期住在他乡,但心仍系着故土,非常关注两岸问题。在这方面她很执著自己的立场,常在报上和网上发表比较主观的意见,不肯妥协,因此曾得罪一些读者;冲动的几位还打电话骂她,甚至在她患病的时候写信诅咒她。到她家探望的时候,她把信拿出来,我看了都为她伤心难过。她倒是一点也不畏惧,那时脸上坚定和勇敢的表情,至今还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是的, 我也很想她;我们都一样。你们少了一位好教授、好作家、好社论家;我则少了一位挚友。

(作者按:此篇为纪念吾友茆懿心博士(凌雁)逝世三周年而写)

蓝璐璐
10.4.2007

===================================================

我想...

对我来说四月是令人伤感的月份, 2003年4月25日我院走了一位庄平雷博士; 一年后,茆懿心博士也跟着走了。

记得Jennifer 走的那个上午, 她精神看起来还蛮好的, 除了呼吸有点困难外,还能跟我和另外一位同事陈素娟博士谈天。

她还打趣地问我们:医生说我过不了今天,你们认为呢?

我们心里难过都来不及,怎么回她?

她也一直追问我们当天的日期和时间,然后喃喃自语说:平雷是去年的明日走的...

我们更是伤心...

我最忘不了的是她临终的一句话:我要走了,还有什么事情要我做的吗?快说!

我们说没有,叫她放心,她才静下来。

她到了最后还是念念不忘要为他人做一些什么事。Jennifer 就是这样一位性情中人。

真是很想她...


星期一, 四月 16, 2007

理所当然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07年4月16日

最近碰到一位中学同学,闲聊一会儿才发现她已离了婚。我有点惊讶,当年我们两人还未结婚时,我曾经与她有过一次双对约会,她的对象后来成为她的丈夫,因此我对她前夫的印象深刻。那位先生一表人才,又是奖学金得主,家庭背景好,人也很和气友善,以女人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个好归宿。后来听闻她下嫁于他,除了替她高兴以外,坦诚说,我更羡慕她。

这么好的姻缘,怎么不是理所当然的白头偕老呢?他有外遇。同学幽幽的说。我更不解:我同学贤淑大方,也为他生下一子,他怎么可能抛下她跟另外一个女子跑了呢?

不是女人,是男的。

我差点没从椅子上跌下来。这年头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再是理所当然了。

真的,现在除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原理外,好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来、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等 (其实这也不绝对,冥王星以行星名义在太阳系统绕了70多年,也必须面对被踢出局的命运),我都不太敢用“理所当然”这句成语。因为按道理和逻辑行动的人、事、物是越来越少,而变是生活中唯一之不变的例子是越来越多:含辛茹苦把孩子带大,他不会理所当然就照顾你;拿了国家奖学金出国深造的优秀学子,不会理所当然就感激的回来为国效劳;你努力不懈在工作上付出,不会理所当然就有相等的回报;屹立了30多年的国家体育场,不会理所当然的就屹立下去 …

最不会和不可以理所当然的还是夫妻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维持得越久越不可以掉以轻心。我喜欢把结婚比喻成种树,而这棵“感情的树”是从一决定踏上红地毯后,就得开始不停的灌溉和施肥,还要时不时两人一起坐下来“除虫”。偶尔遇上暴风雨,双方都要勇敢用自身来保护这棵树,不让它被摧毁。要做到两人都能齐心合力共患难,就必须不断的沟通,更不能把对方所付出和做的一切当成是理所当然:即使是很简单、很不起眼的事,都应该显示出你的感激和爱意。

我和友仁工作地方虽在新加坡的两端,我们却坚持不买两部车,宁愿双方配合,互相接送,为的就是让分离的时间少一点,彼此多一点牵绊。有一次他赶来载我回家,刚好有位同事搭顺风车。同事看到我上车时跟友仁说了句“谢谢”,很好奇地问我们为什么那么见外。我则解释:我知道他为了准时到来,不知费了多少心思安排他的工作和会议程表,因此非常愉悦和感谢。

虽说我们大多贪图方便,总喜欢事物理所当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若不理所当然,就会少关注自己,多花一点时间考虑对方的感受。倘若大家都能这般想的话,我敢肯定地说,世界绝对会更美好。

蓝璐璐
13.4.2007

======================================

我想...

有时候想,现在的世界是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是无论是好坏,只要我们仍在这世上的一天,就还必须面对这一切,因此与其消极的承受着变化,倒不如积极、采取主动地来应付每一天。

对于已婚人士来说,我觉得夫妻关系是最需要好好调节和掌握的,因为这关系一旦瓦解,不只自己心痛, 还会影响很多人。 所以婚前谨慎选择, 婚后双方努力,和不把所有事情当成理所当然,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结婚最基本的考衡。

不过,我是理想和浪漫派的,自己婚姻也很美满,所以是以比较积极的角度来看男女之间的关系。

希望这一篇小文章能够为一些读者带来一点启示。


星期一, 四月 09, 2007

再说广告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4月9日

广告策划还真是一门很考智慧的学问:太平凡没人问津;太标新立异、引人瞩目又会有人嫌夸张。所以要构思出一套既能让人回头一瞟,又可以传达主要的讯息的广告,实在不容易。

就拿卫生保健局最新的反吸烟宣传海报来说,因呈现的口腔癌病患者的画面过于恐怖,引起广众的非议。反吸烟运动在我国从1986年推行以来,至今已经步入21年了。每年说来说去就是简单的同一句话:吸烟对人体有害,请戒烟。只是要如何讲出这一句话,一方面能使公众明了烟毒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又避免大家在信息接收时有“信息疲惫”(information fatigue)的现象,无疑是一道伤脑筋的难题。

其实,我们早就知道吸烟的坏处,也清楚它是污化环境、导致众多疾病和癌症的罪魁祸首,但大多烟客也许是生理需要,或只是寻求心灵上的慰籍,总放不下指间那根小小燃烧的纸卷。若不用强硬的手段, 这些人仍会抱着漠然或是“不可能会是我”的态度来对待吸烟的后果。

上一次刊登在宣传海报上的是肺癌病患者的肺部照片,这次是口腔癌病患者的面部大特写,警世效果是比以前单单一根烟和一个大红叉来得好多了。今年运动一开始就受到国人的注意,从行销宣传角度来说是很成功的。但有两个问题:一是有些人不满他们被逼接受看海报,以及电视宣传短片上骇人的图片;二是当公众发现这口腔癌病患者原来是由一位上了妆演员所扮演的,有不少人觉得被欺骗。

被迫看恶心的公益广告而提出怨言,在新加坡这可能是第一遭。在国外,也曾经有人企图通过法律途径,来阻止电影院或电视播放他们认为是浪费观众宝贵时间的广告;但法庭宣判广告也是体现言论自由的一种方式,只要没有猥亵不雅的画面,就不能以人权被侵为理由,要求广告被腰斩。若广告画面太惊吓呢?媒体和广告协会通常有内部审核小组来负责调查观众的投诉,看情况来撤销或限制广告的播放时段。有朋友打趣问我,若是看了恐怖画面,精神受损,可否依法要求赔偿?美国有一则奇异的案子可供参考:一位老妇买票到了环球影厂的著名鬼屋,被吓破了胆,向当局索赔,后来此案被法庭以“荒谬”原因赶出法庭。

病患者是假的,是否有欺骗意思?只要所呈现的场面是正确的,与真实口腔癌病患者末期情况无太大出入 – 专家甚至还证明真正口腔癌病患者看起来更为恐怖,那到底广告上用的是真或假的病人就不重要了。

因为,不管你看不看,或信不信广告的讯息,最终吸烟肯定对人体有害,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了。

蓝璐璐
6.4.2007

======================================

我想...

其实这次反吸烟运动的主体和构思,我们是“抄袭”澳洲卫生部去年很成功的反吸烟运动例子。澳洲政府当时也是聘请了一名职业模特儿, 费了好多时间帮她上妆,把她打扮成口腔癌病人, 拍成运动海报和宣传短片。据说,若用真实病人,长时间的拍摄过程会对病人造成不便和负担,尤其是患末期口腔癌的病人, 开口闭口都很吃力, 怎么可以要求他们做这种事情呢?

http://www.smh.com.au/news/national/the-art-of-faking-cancer/2006/07/28/1153816364877.html

海报和短片当时在澳洲引起很大反响,也获得好评。没想到一过海反应完全不同,水土不服,我看这也是我国当局没有料到的事。

星期一, 四月 02, 2007

粉丝

《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 2007年4月2日

那天在早报周刊1000期庆祝会上,看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庆康,很是兴奋;毕竟我们是在中学时代就认识了,大学毕业后虽没什么机会碰头,但在报章上还时常看到他的作品。我尤其喜欢他写的专栏,给人一种时尚但又不落入俗套的清新感觉,所以期期追看,总因为与他在精神上很接近而窃喜。

与他不期而遇,我毫不掩饰的坦白对他说我是他的“粉丝”,怎知他却正经的说:“我才是你的粉丝!”,让我们俩相对笑了起来。没料到我们想法是一致的。

我喜欢“粉丝”这个名词。虽然有人认为它是英文词“fan” (某些学者认为这是 “fanatic” 的缩写,其他则认为这字来自 “ fancy”)翻译过来的,不是纯洁汉语,但我总觉得它涵盖的意思比它所取代的某某“迷”字广:“粉丝”包含了对某事物或人有特别爱好而沉醉,和对所爱事物有支持的意思。这词从字面上看起来也甚美,轻轻柔柔的,没有“迷”字那种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的含义。此外,一句“粉丝”囊括了影迷、足球迷、漫画迷,甚至是文学迷、音乐迷、戏剧迷等多种名词, 多么的经济实惠!

我也喜欢做“粉丝”。做名人很辛苦,不但在自己领域上必须不懈地努力,还要维持形象,更要提防后来者居上,有些还会遭到无情岁月的淘汰,压力甚大。做“粉丝”相对下就轻松自在多了,没有规定的忠诚度,也没有任何法律责任约束,更没有年龄或时代的限制:小时候我是秦汉的“粉丝”,现在可以是梁朝伟甚至是吴尊的“粉丝”;读书时代倾心于冰心、张秀亚、张晓风等的作品,至今仍能做着她们的头号“粉丝”。

会做“粉丝”,就是因为世间一些美丽的人、事、物让我们为之动容,在赞叹之余,心弦也被挑动了。听到一首华美优游的钢琴曲,看到一部经典佳作的影片,或者只是见到一位有魅力的人,都不免会对演奏者或演员产生了激赏和仰慕的心情,进而被吸引住,想重复听那首曲,看那部戏,接近那个人。所以做“粉丝”应该是以爱惜、赞美的心态出发,为的是想保存那个当初的美好;却不是疯狂迷恋,倾家荡产,残害肢体来博取心中爱慕对象的注意,甚至做出与偶像同归于尽歇斯底里的行动。因为这已不是单纯“粉丝”对完美的陶醉, 而是一种病态了。

其实,真正要歌颂和膜拜的,理应是创世者。若不是仍有澄澄的湖水、艳艳的夕阳、绿绿的草地孕育着生命,那来得这么多美丽的人、事、物,令我们感动和喜爱,继续成为“粉丝”呢?

蓝璐璐
30.3.2007


=============================================
我想....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看到香港影星刘德华与恐怖姓杨的女“粉丝”纠缠不清的新闻,挺骇人的。

杨姓女“粉丝”的家属为了圆她与偶像相见的梦,不惜卖掉房子, 跟亲朋好友借钱, 父亲还想卖肾筹钱,千里迢迢跑到香港。怎知后来杨小姐不满刘德华只花与他对待一般“粉丝”的时间与她相处, 所以大闹,后来杨父还跳海自杀, 以逼刘德华就范,花多一点时间在杨女身上。杨女见父亲死了,不但没有反省,清醒过来,反而更变本加厉要见刘德华。

整个事件不只吊诡,也体现出人极度迷恋另一个人的时候,真的跨过做人的界限,变成非人了。

喜欢美丽的东西本是人的天性,只可惜有些人不懂如何控制这种感情,最后闹出悲剧下场。

星期一, 三月 26, 2007

人与地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07年3月26日


人自创世以来,对土地就有一种难割舍的情结。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了人后,便赋予他掌管大地,和大地上一切生物的权柄,也因此让人觉得土地是希望、生命和财富的象征。自古以来多少民族都为了抢夺土地而拼得你死我活,许多兄弟姐妹也为了争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土地而撕破脸皮,六亲不认。

小时候玩大富豪(Monopoly)游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无论走得多快,若没有买地皮和建房子是永远不会富强的。长大后,这概念仍根深蒂固:买房子要买有土地的,更要有永久地契,这样子才能把土地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子孙不会有挨饿的一天。

很多国家的宪法也维护人民的土地所有权,只要是合法拥有的都受保护,国家也不可强行占取。而政府唯有在为国家建设前提下,通过符合宪法的法律程序,才能在有限范围内以赔偿方式征用私人土地。这国家与私人的财产(最重要是土地)之分,就是最近中国人大通过物权法的精髓之处。此法令对我们来说也许是理所当然,但在中国却非常受瞩目,也被视为国家向前迈进一大步的证据。

纵然人与地是紧紧相连的,并知道控制了大地就是控制了一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财富的根源,但是人对地本身的爱护不够,甚至是漠然和近于虐待的。美国著名前加州女大法官罗丝·伯尔(Rose E. Bird) 就曾说过:“我们探索过大地,挖掘它、焚烧它、从它之中拔出东西、也把物件埋入其内……这在任何人眼里都不能算是个好的租户。倘若我们只是个短期租户,早就应该被赶走了。”(We have probed the earth, excavated it, burned it, ripped things from it, buried things in it... That does not fit my definition of a good tenant. If we were here on a month-to-month basis, we would have been evicted long ago.)

因为人不是大地上的短期租户,所以必须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自己与大地的关系。这有三个层面:第一是爱护所拥有的土地和子孙。若有土地,但没有很好的善后和分配它,而导致后裔为了争夺土地闹得家族四分五裂,那留给后人的不但不是财富,而是一种诅咒了。

第二是爱护自己的国土。倘若国民意识不强,自己也遗弃国家,不愿留下来经营这份国土,那有一块能够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土地又有什么用?只要国家不再强盛,甚至灭亡,我们的子子孙孙也不再有立足之地了。

最后是爱护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虽然我们不是短期租户,但大地仍是我们向自然界借回来暂时的栖所;在还未找到其他适合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就必须捍卫这个大地,不让它因人类的自私而毁灭。

人可以自由的买卖土地,但是我们若破坏了这个大地,又向谁讨回一个新的来呢?

蓝璐璐
22.3.2007

========================================

我想...

最近看到中国推行的物权法,和我国一些家族争夺土地的案子(我常说这是有钱人的烦恼和悲哀啊!),觉得人对土地的概念还是不很强。虽知土地是宝贵的,但却不知道怎么善待这大自然给予我们财富,颇有感触!

星期一, 三月 19, 2007

女人背后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07年3月19日

每一次跟教授们吃饭闲聊家事的时候,男同事总是时不时会蹦出一句:“这个我不懂,要回去问太太” 或是“有关孩子的事务,和旅行的行程都由我太太打点,我不须操心。”我听了则好生羡慕,难免要调侃说:“你们就好,家里还有好太太可以依赖,而我们做女人的在事业上与你们平起平坐,但家里没有太太作后盾。回到了家,就是做一个可以被先生发问,似乎无一不晓的万事通了。”

我承认,我的话中无不流露出少许欣羡和感慨。唉!

其实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我就在想,那伟大女人的背后,又是有什么人或动力来支撑她,让她屹立不倒,继续成为男人背后伟大的女人呢?

读书的时候还不感觉到男女有别,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更没有所谓的性别歧视。男孩子可以以优越的成绩考取奖学金,我也可以;男孩子可以成为学生社团领袖,我也可以;男孩子可以玩紧张刺激的剧烈运动,我要的话,也可以。

出来工作,男人因为有两年的国民服役,所以起薪较高;但是在很多行业中,我们女人只要工作表现好,跃升机会也是同等的,并没有传说中的‘玻璃天花板’。再加上在很多不用比体力的工作领域上,我们女人不见得比男人逊色,久而久之,有时候真的会忘记自己是个女子。

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女人的时候,应该是结婚生子之后。先生的生活仍是以事业为重,而自己除了要在工作岗位上站稳外,还要绕着家庭、孩子团团转。孩子生病时,哭闹着找的是妈妈;学校老师见家长,也都是由妈妈出席;每逢考试或比赛,更是妈妈请假陪孩子温书和参赛。先生在工作上有烦恼,找太太诉苦;忘了打电话给公公婆婆,由太太提醒;过节送礼或招待客人,更得由太太出马才镇得住场面。

女人真的犹如八爪鱼,任何事情都可以照顾到面面俱全;女人也像一盏油灯,尽量地付出和燃烧自己来照亮心中所爱。

如果仔细看看每个站在成功男人和家庭后面的那位女子,不难发觉“幸福”就是在女人背后推动的那股力量。为了换取“幸福”,那头上长着光圈的女子,心甘情愿的把身后翅膀隐藏起来,从此平凡一生,不再寻求天上的天堂。

“幸福”对女人来说,不外就是孩子的一个微笑,男人一句称赞的语言。纵然站得再久,她都无怨无悔;因为女人早已忘了自己原来还有个背:她已化为男人和家庭的一部分了。


蓝璐璐
15.3.2007


============================================

我想....

有时候,先生出国公干,自己忙得透不过气来,一定要写写一些鼓励自己的话,不然站得太累了。

不过,很奇怪的是,友仁一回到家, 我看到他,什么辛劳都忘记了,也忘了埋怨。

唉!女人就是这个样子。

星期一, 三月 12, 2007

抱歉,对不起

《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2007年3月12日

友仁放工回家,一进门就跟我述说一件他觉得很不可思议,但令他深深感动的事。

原来前几天他出国公干,返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摆在桌上的琉璃纸镇,不知被谁摔坏了,右角上多了个小缺口。虽不仔细看是瞧不出的,但他仍然心疼。一来,这纸镇价钱不菲;二来,这是我买给他的。

我向来比较喜欢买实用的东西,这纸镇贵得叫人舍不得用,只能归纳成装饰品;而装饰品这种只可看、却用不着的物件,我则不随意掏腰包。只是那天逛街的时候,见到橱窗上摆着那块晶莹剔透、色泽缤纷的琉璃纸镇,漂亮得让我顿时失了魂。幻想着它摆在友仁洁白书桌上流光溢彩的模样,很有幸福感觉,就禁不住把它买下。

现在听到它被摔坏了,我不免感到伤心。友仁也说他本感气愤,但想到公司里来来往往的人这么多,办公位子又是开放式的,很难把肇事者纠出来,就只好作罢,把闷气憋在肚子里。

不料此时,同事W却走过来向他自首道歉,并马上提议要再购买同一款的纸镇作为补偿。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友仁愣了好一阵子。随后他却感激地向一脸惊愕的W道谢。

不为什么,就因为W的一句“对不起”,不但帮他解了一个他以为永不可能被打开的谜团,也让他看到一双诚恳谦卑的眼睛。

在今天自我主义意识非常强的社会里,很多人在高喊自我赋权口号之际,已淡忘小时课本里学的“勇于认错”仍是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权益逐步认识,“对不起”三个字反而成了咒语,仿佛讲了就给对方占上峰,让自己吃了大亏。

而人们认为法律对于诚实者缺乏保护,也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汽车保险公司在客户投保时,总叮咛若发生车祸,即使是自己的过失,也不可私下向对方承认错误,不然保险公司可能不赔偿损失。医生、律师等在专业领域上出现失策的行为时,宁愿公堂见簿,很少肯低下头说声对不起。

其实,人非圣贤,都会有失错的时候。而真心的一句对不起,虽不是解决所有事情的灵丹,却是一帖能够迅速降低怒气的凉剂,也是将事情简单化,避免大家以无情的法律尺寸来衡量对错的最好方法。说出这句话的效果,往往不如你所想象得那么糟糕, 那么令人颜面无存。

试问,当有人真的可以放下尊严与身段,诚恳无欺的向你说抱歉时,你能不觉得人性还是有可取之处,而这个世界上仍有比琉璃更美丽的东西吗?

蓝璐璐
6.2.07

==================================================
我想...

后续故事就是这位W先生还是买了一个同一款新的琉璃纸镇,让友仁更不好意思了!

星期一, 三月 05, 2007

分时度假

《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2007年3月5日

妈妈每次瞧到报上有关投诉分时度假交易不当的报道,总会拿到面前要我看。我则笑她爱女心切;因为我是学法律的,知道卖者的囊中乾坤,不会上当。她屡劝我不听,终丢下一句:“我不是怕你不知道,只是唯恐你一时起贪念,忘了谨慎。”

我想 “贪念”这倒是真的要提防的。很多人初次接触分时度假,都是在误信自己幸运赢获了一些名贵奖品之下,受邀参加推销讲座会,等到发现实际上没有白吃的午餐时已太迟:羊入虎口,难以脱身。

其实,分时度假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度假村或酒店房间的使用权割成许多部分,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段,享有优质的住宿和设备,欢度一个美好的假期。这种计划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原则上能够集中很多人的资金,覆盖层面广,所以交一笔钱,便可以在世界各个旅游景点都有个舒适的落脚处。

可倘若真如此好,那众多推销分时度假的公司又为何躲躲藏藏,一边以免费奖品作诱饵,另一边又以高压及长时间精神轰炸式手段,威迫利诱的哄顾客签下合约呢?

因为,市面上多数分时度假计划,说起来好听,但操作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首先,在法律上,很多时候顾客花大笔钱买的只是一个使用权,不是有关度假村和酒店房间实际的产物权;如果销售公司不幸倒闭,顾客没有任何保障。这对那些签下十几二十年合约的客户来说,风险很大。

还有,这些计划主要只是提供住宿,既不包括飞机票和其他交通费、伙食费、参观景点费用等, 也不代办签证或保证你就能够去到你要去的国家。而仔细看那些下榻地点,就会发现不少与主要旅游景点或市区有相当远的距离,因此这些另加费用可以是一笔很可观的数额。

再说,你的黄金假期,通常也是成千上万人的黄金假期。此外,人同此心,你心目中的理想度假胜地,也往往是另外一个与你同样签了分时度假合约的人想去的地方。更不为人知的是,大部分的分时度假销售公司根本没有那么庞大的资金,能在每个景点都买下全栋酒店或度假村,这意味着住宿竞争可以是很激烈的。除非你提早行动 ,不然就会大失所望。

最后,一旦签了约,除了合同表面上你看到的价钱外,里面还有大大小小你看不到的隐藏费用。例如,你知不知道,无论你每年有没有利用你分时度假下的使用权,你都必须缴交一笔维持费?而当你要动用你的权益时,又得另付一笔手续费?若你拖欠不付,对方不但能中止合同,还可以违约之名向你索赔?这是何等恐怖的事!

所以,你现在是否为当初萌起的贪念, 而感到后悔了?

蓝璐璐
1.3.2007


=========================================

我想...

第一次接到分时度假推销员的电话, 告诉我我“幸运”中奖的时候,我虽然心中明明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参加什么有奖活动,所以不可能平白获奖,但就是按奈不住贪念,想说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买配套, 跟他们耗完两个小时,就可以得到一个免费的电视机,怎么不好?

后来到了那里才发现,原来不是这么简单。他们什么招数都使得出来, 不只是身理上的(耗很长时间,不只两小时,也不太愿意让你上厕所), 也用上高明的心理战术, 连我这个读过法律的都几乎招架不住。 最后不得不花一点小钱(也不小,两百多元。只不过若是签下配套, 这个数目与以后要缴付的钱相比来说, 是小得多了!)才能脱身。电视机拿不到,送的礼品实在没有什么大用处,两百元是白白的花掉了。

真是捉鸡不着反蚀把米!

唉!贪恋呀,贪恋!

星期一, 二月 26, 2007

麻将情缘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07年2月26日

我说我会打麻将,你相信吗?很多人知道了都觉得很讶异,更难想象我是婚后才染上这个“恶习”的。

我母亲是一位非常憎恨麻将的人,这跟我父亲有关。我爸是个几乎近完美的丈夫: 不抽烟,不喝酒,尽心尽力、日以继夜的为一家人的生计打拼;在家里疼我妈爱我们,在办公室也是个模范职员。唯一缺点就是爱搓麻将。虽不至于沉迷滥赌,但一旦与亲朋好友打上几圈,就是六亲不认,好几次让妈妈深夜在家苦等他归来。也难怪妈妈往后禁止我们家内有任何与麻将有关的器具。

我婚后搬入新居,友仁建议买台麻将桌,被我妈狠狠地瞪了一眼,吓得他不敢吭声。没有麻将桌,自然没有麻将了。

后来我是新年时跟着友仁回马国见公公婆婆,才开始学打麻将的。马国人热情纯朴,尤其是居住在小城里的传统华人家,平时除了煮饭、打羽毛球,就是靠搓几圈麻将来联络感情。我一向只懂得钻书堆,进不了厨房;又天生一双平板脚,只能入水游,不能在陆地上跑。左思右想,要讨好婆婆,不能奢望她跟我捧着书本吟诗作对,就只得投其所好,“下海”认真学习打麻将。幸好麻将这种有逻辑规则的游戏,学起来并不难,而俗语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也有其道理。友仁站在我背后教导了几次, 我终于可以“独当一面”,搓起麻将也似模似样,就此做了只在过年过节大展身手的“赌徒”。

我发现华人过节时爱搓麻将,跟外国人相聚时打桥牌,有着同工异曲的效果。对于我来说,学习打麻将有几点好处。第一,增进婆媳关系。婆婆知道我是为了她才涉足“赌海”,不胜感激;而每一次大家见面时候,都由我做媳妇的先提出来打麻将,她也以“为了凑合我”的借口把麻将桌搬出来,显得非常体面。

第二,打麻将是变相奉养及博欢心的方式。我这种唯有在节日时才“变脸”成为麻将一脚的打法,输的次数当然比赢的机会多。平时想给长辈们额外的补贴,他们总感腼腆,但在麻将桌上赢回来的钱他们就取得理直气壮,我则私下暗自窃喜。

第三,麻将桌上是了解家族历史及状况的最佳平台。三姑的儿子娶媳妇,六婶女儿上大学等大新闻,都是靠这种传统媒体发布。友仁小时候被婆婆当成学习电头发的试验品之类的窘事,也是在麻将桌上发掘的。

最后,猪扮了多次,偶尔也能吃掉老虎。这次猪年新春我的麻将手气如何,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应该可想而知了。祝各位新年快乐,阖府平安!

(作者按:此篇文章主旨不在于鼓励大家学习麻将赌博,所谓“小赌怡情,大赌移性”,至今仍是一句至理名言。)

蓝璐璐
21.2.2007

======================================

我想...

许多人都认为很难搞好婆媳之间的关系。其实这没有窍门,只要动一动脑筋, 做小辈让点儿,并且一开始就是以尊敬的态度,诚心想要与婆婆相处,就可以了。

我常跟先生说,我只有个家婆,他也只有个丈母娘,婚后只要我们能够搞定这两位女人,往后的日子就不难过,果真不假!

不过真的说,我们还蛮蒙恩的,我们的母亲们都是教徒,对我们很好,也不难相处, 真是神的恩典。

星期一, 二月 12, 2007

浪漫的感觉

《联合早报--四方八面》2007年2月12日


要写对我而言浪漫的感觉,我会感到羞愧。因为栏位太小了,而我却太贪心。

浪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契合。就像初遇时与他目光交叉之际,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心安,因为你的心寻到了栖所,有一股小声音说:就是他了。

浪漫,是喜欢你的存在。婚前他会每早摸黑从东部开车到西部接你,为的就是要与你共享早餐,然后满怀欢喜上班。婚后他除了早餐和晚餐外,连午餐时间也可以给你。而每一次携着你到不同的地方品尝新口味,即使是用餐场地再不起眼,你都会吃得津津有味。

浪漫,是两人共同忙里偷闲。有了孩子他也时不时把你带出外,两个人逛书局、买CD,或只是漫无目的地手拉着手在熙熙攘攘的乌节路上游荡。而熟人打电话到家里,只听到小孩悻悻然的说:爸爸妈妈又丢下我们拍拖去了!

浪漫,是信任你的优点。你写的文章他一个字都看不懂,但是每次你念给他听时,他总是露出骄傲的笑容称赞你,甚至还会在威迫利诱下,哈哈大笑地为你学一句: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浪漫,是疼惜你的缺点。你屡次开车迷路打电话向他求救时,即使他在开会,都会接听你的来电, 然后耐心的一步一步引导你如何走出迷宫。

浪漫,是凡事都包容。他在做正事时,因你的打岔干扰,使到他无意间把重要的文件删除了, 而他没有责骂你,只是叹了叹口气,说:谁叫我宠你。

浪漫,是会感激你爱他的心。你为他按摩,他会说你的手艺比专业的按摩师还强;你称他英俊,他会笑着说只有你才始终认为自己拾到了宝贝;你说你爱他,他眉间刻满了喜悦,却俏皮的问:你与我度过了十几年,不累么?

浪漫,是朝暮思念。纵然时过境迁,天涯海角,感觉如一。你与他分隔两地,每晚都会开启网络电话。即使不说话,你只要能听到他的呼吸,他打字滴答的声音,一直到深夜他向你说晚安,你就会感到无限满足,才甘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独自爬上床。

浪漫,就是跟他说,如果有来世,你还要嫁他为妻,一世的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但因为你们都知道没有来世,那以后见到天父的时候,你会要求神的怜悯,允许你站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永远赞美神。

蓦然发现浪漫的感觉实在是写不尽的,就因为心里想的都是他呀!


蓝璐璐
8.2.07
======================================

我想...

浪漫,就是想着他。当他在东京的时候,深夜里隔着Skype,一面听着他在电脑上打字, 一面为他写下这些字。

后来,他回来了,送我从机场买回来的香水,我则送他这篇文章。

情人节快乐!

星期一, 二月 05, 2007

我的读者

《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2007年2月5日

从我的朋友口中,我发现看我文章的人可以分成两种:理性派和感性派。就跟我交的朋友一样,没有贫富之分,也与背景、年龄和性别无关。

理性派的读者喜欢阅读我写与法律或商业界有关的文章,因为他们想看法律怎么运用在日常生活上,或是想多了解商业界上一些津津乐道的事件。我写的东西若太偏向感性时,他们碰到我便会很含蓄的说:“喜欢看你写的文章,但希望多看到一些适合家庭主妇或学生以外读者群的作品, 让我们多学点知识。”有点深奥,但弦外之音我还是听得懂的。

感性派的读者则欣赏我一些自剖和散文类型的文章,大概是因为我写的是平凡再也不过的切身感受:有为人之女、妻、母的喜悦,也有丧友之悲痛;有对生命和创世者的赞美和惊叹,也有对生活的牢骚。这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透过文字就变成了一股与大家心连心的力量。

虽然每篇文章带给读者的感觉可能不一样,但是注入的感情如一,态度也是同等严肃的,每一篇呈现的都是“我”。

记得已故作家冰心曾经说过:“真”的文学,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冰心论创作》。

我写文章时倒没有考虑到什么“真”文学, 但确确实实只是心里有什么,指尖就在键盘上打出什么,仿佛文字就是肢体的一部分。从想要表达、要说明、要解释,到要奔腾、要呐喊、要狂笑或大哭一场,整个人都融入了那800个字里。等到完成之后,还要反复细读,反复推敲,搁在一旁,然后再拿起来重看,看看注入的心思是否透彻、是否完整。

有一点要跟我的读者说抱歉的,就是我的能力就只能写朴实的小品文和散文,分享的是我所知道的真情实感。我的幻想空间不大,所以写不出小说、寓言等文体。另外,我是以白白的文笔来写我的文章的,因为我要剖开的是自己的一颗心,希望写出来是一颗能与大家起共鸣的心,而不是一篇经过太多大脑修饰过漂亮的论文。

所以,不管你是我的理性派或感性派的读者,我都要感谢你。感谢的不单单是你把你的目光投在这篇和我以前的文章,还要感谢你一直陪着我,也一样的剖开你的心与我分享。

因为,当你的心被我的文章牵动时,我也感应到了。

蓝璐璐
4.1.07


====================================

我想...

再次有机会在小小一亩田地上耕耘, 虽然辛苦,但仍是一件赏心乐事。 偶尔碰到朋友或陌生人对我说有看我的文章,让我觉得有点像一位农夫获知有人正品尝他辛劳的成果,无限满足。

跟做所有事情一样,打理文圃也是需要把一颗心也埋下去的, 这样子长出来的果实才甜美,花卉会娇滴,绿树更高大粗壮。而读者的回应,就有如精神的灌溉和施肥,也是让文圃内的植物能够茁茁成长的主要因素。

除了一句“谢谢”外,我无以回报, 只希望我能够继续努力,写出可以与大家起共鸣的作品。谢谢!

星期一, 一月 29, 2007

剑桥的苹果树

《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2007 1月29日
如果你问我居住在剑桥的那一段日子最怀念的是什么,我的答案可能会令你吓一跳。其实,我常惦记的并不是那些古老庄严的校舍,也不是那条让徐志摩梦魂萦绕的康河, 而是那棵生长在我宿舍外草坪上的苹果树。

那棵苹果树不怎么起眼,叶子也不很茂盛;但我第一次见到它时,心里却有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大概是因为我初到剑桥的时候刚好是入秋,天气转凉,再加上我身在异乡,人地生疏,又被学校分配到小小的阁楼居住,心情并不怎么好。而唯一使我感到安慰的,就是从阁楼窗户望出去如诗如画的风景,远处看得到秀丽的康河,和绿树成荫的河岸,但靠我窗户最近的就是这棵树了。那树当时有点凋零,看上去似乎比我还凄凉,瞬间让我感到有了一个伴,也给凉凉的秋添上了一份暖意。

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棵苹果树。后来还是艾丽夏跟我说的。高高的艾丽夏来自德国,是我第一位认识的室友。第一次见面也是她先来敲我的门,一进门看到了我窗外的那棵树,然后就问:“你知不知道你这里有棵道地的苹果树?”我当然不知道,我之前根本就没有见过真的苹果树,但也有点吃惊曾叱咤世界的英国帝国, 居然长得出有小家子气感觉的苹果树。不用说,我们接下来的话题自然环绕在什么国家的苹果树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后来我发现,国家并没有关系,而差异的乃是苹果品种)。

到了冬天苹果树变得光秃秃,天气也更冷了。我有点担心苹果树的安危,所以在房间里温习功课时,也时不时地向窗外望去。有一晚看到点点不明物体从天降落在树上,不似雨滴,细看下竟然是初雪!隔天早上我把住在我楼下的西班牙邻居爱波提娜叫醒,要她陪我体验第一次遇雪的感受。幸好西班牙也不常下雪,所以她不介意陪我看白白的苹果树,和逛剑桥雪景(若是艾丽夏肯定会臭骂我一顿)。当时的兴奋和感动我还记得,也让我至今看到雪景总想起温柔的爱波提娜。

春夏时苹果树长得就比较体面了。绿油油的叶子,配上朵朵小白花,还有青青的小果实,煞是好看。住在隔壁希腊籍的卡蒂亚见我总看着树却不敢摘苹果,二话不说就帮我爬上树,摘下几颗让我尝尝。苹果并不怎么甜,但更甜美的是那份炙热的友情,还有当时卡蒂亚那一头在风中飘逸如火一般的红色长发。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明白我为什么总对那棵苹果树怀念不已。因为它勾起的不单单是我在剑桥与树共度四季的回忆,还有我对那三位挚友的深深思念。



蓝璐璐
25.1.07


===========================================

我想...

剑桥那段日子虽只是短短一年,却是多姿多彩,结识到的朋友也来自世界多处地方,各有风采,有的国民意识强,有的个性豪迈,还有的温柔委婉。但无论她们来自哪个地方,都非常热情,国际之异真的不是友情的障碍。



与高高的艾丽夏和热情的卡蒂亚合照 -- 背景乃康河






与温柔的爱波提娜和她的未婚夫合照






秋天的苹果树(叶子泛着金黄色的那棵)






那年剑桥雪景(后面为圣约翰学院 -- St John's College)


星期一, 一月 22, 2007

董事?懂事?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1月22日

看到NKF新董事局起诉旧董事民事一案这几天的演变,令人既感慨,又有点悲伤。感慨的是有些人虽身为一间大型机构的董事,却还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法律责任;悲伤则是这些董事大多是义务性质,出发点本是不容置疑的,现在却落得如此狼狈,怎不让人感到惋惜。

这使我想起一些有关董事失责被起诉的案例。很都时候,与其说是他们蓄意欺骗,倒不如说是他们对董事责任模糊,不知道那些事情是可以或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的。

基本来说,公司运作的方式就是:股东做金钱上的投资,然后选任董事来监督和确保这笔投资,能够为股东赚取最大的回报。虽然公司在操作方面必须聘请专业管理人员,但是直接向股东汇报和负责任的是董事局。换句话,如果公司经营不当,董事局有责任考虑是否要更换管理班子,尤其是管理层的领导—执行理事长;相反的,倘若公司赚钱,董事局就要商量如何给予管理层适当(但不是夸张)的奖赏。如果董事失责,股东就有权向董事追究。

这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就是一环(股东)管一环(董事局), 然后由这一环再带领另一环(执行理事长)和下一环 (管理层)。环环相扣,既让上环对下环起监督作用,下环也可以尽最大能力来实现上环的投资目标。操作好的话,大家都得益。可惜的是,环环相扣能不能发挥它的效力,主要看每一环懂不懂得,和遵不遵守游戏规则。

当然市场上有许多爱破坏游戏规则的人,就像是小孩玩捉迷藏,应该蒙眼数到十,他却要偷窥别人藏在那里,以便抢先一步,若被发现不但被判出局,也浪费了其他人的时间和金钱。但有更多人是连游戏规则都不晓得,就贸贸然的加入游戏之中,到头来没有把角色扮好,不只没有抓到坏人,反而让游戏进行到一半就被裁判喊停,害人累己,自己也可能被套上好心做了坏事的悲哀下场。

不可否认,以前董事一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犹如公司里高贵的花瓶,名堂好听好看,但没有什么实际事务,不外就是盖盖橡皮图章,公司年报内附上个漂亮照片而已; 更何况身为营利组织的董事,还可领取一笔可观的董事费,怎么不让人心动。但随着公司组织日渐复杂,董事责任之重大是越来越显著,不懂事的董事不再是一个好的借口。

套用一句老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还没挂上董事衔头前,应该先熟读自己在游戏里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把握把游戏玩好,就等到了解规则后,再加入下一场吧。

蓝璐璐
18.1.07

=======================================

我想...

有时候想,很多行业都有专业资格要求, 譬如美容师、美发师、电技师、老师等,但法律对掌管公司营业方向、资源分配的董事(除了审计委员会的董事),却没有什么太高的专业资格要求,的确是有点吊诡。

但这个现象近年来随着各国市场公司治理的意识逐渐提高,会有所改善。NKF一案会不会成为提高董事资格要求的分水岭,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星期一, 一月 15, 2007

圆圈圈的幸福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07年1月15日

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说,我的幸福是圆圈圈的。

我从不知道幸福也有形状,所以很好奇的追问她这是什么意思。“你喜欢在你四周围画一个圆圈,享受圈内的幸福,而圈外所发生的事情都不会影响你的心情。”

我初听时有点迷惑,后来仔细想想,很感激她,因为她一句话就道出了我的人生哲学。的确,从小我就是一个喜欢把自己的幸福圈起来,然后自得其乐的人。

小时候爸爸是个小公务员,薪水虽不高,但加上晚上替人补习,也能养活我们一家五口,所以幸福。妈妈让我学琴,家里虽买不起自己的钢琴,但能够到邻居家练习,所以很幸福。后来爸爸想把省吃俭用投资于银会公司(记得当时就叫詹梅尼银会)的钱标出来,为我买一架钢琴,怎知负责人卷款逃跑,银会倒了,我的钢琴课停了,但促成我开始以写作赚取零用钱的机缘,所以也幸福。我没有什么长处,幸好最拿手就是读书,一路上有大大小小的奖学金支助我,连到非常向往、但学费很昂贵的英国剑桥都是人家出钱让我读的,我怎么不幸福呢?

长大后有工作做,结婚后有女有子,弟妹有自己快乐的家庭,双亲尚康健让我奉养,不是幸福是什么?

当然,其中也有不幸福的事情。例如,当年银会倒了,我们全家都必须缩紧腰带,两餐并一餐的过日子;童年我没有什么玩具,只能自己动手做纸娃娃来玩 (此时回想起来其实也蛮好玩的) ;念书很苦,也有栽跟斗的时候 …

不过,我会画个圆圈圈,把幸福都圈起来,不幸福则留在圈外。纵然遇到生活上的惊涛骇浪,我圆圈圈内的幸福都能够帮我挡风遮雨,使我不至于生病感冒。

我的幸福圆圈圈有伸缩性,可变大,也能缩小。碰到美好的事物时它就会膨胀,遇到坎坷的时候它也许变小,但储存的幸福脂肪总能够保温,令我心灵暖呼呼,不感寒冷。

我的圆圈圈不只圈住我,也把我所爱和遇见的人都圈进来,大家热闹哄哄,不会孤独寂寞。

最重要的一点:我的圆圈圈又耐又牢,同时也简单、轻便、容易携带;无论我走到世界哪一个角落,渡过了多少岁月,圆圈圈的幸福都会跟随着我,不弃不离。

幸福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也是可以有形状。我的幸福是圆圈圈的,你的呢?


蓝璐璐
6.1.07

=======================================

我想...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幸福,或是成天想找幸福的踪迹。其实只要想想,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唾手可得,每个人都可以有个幸福的圆圈圈。

星期日, 一月 14, 2007

NKF案法律背景解码

早报星期天《新闻》第八版 2007 年1月14日

NKF新董事局起诉前董事对公司失责的民事一案,从诉方律师犀利的开场白,到焦点人物杜莱突然宣布放弃抗辩,案情曲折,错综复杂,每天的听审过程都犹如一部大型连续剧那么引人入胜。

相信很多读者对案情发展都深感兴趣,却又对法律程序不太了解,本报邀请了国大企业治理和财务报告中心副主任蓝璐璐撰写一些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给读者作参考。

问: NKF不是非营利的公益机构吗? 为什么会有设董事局呢?
答: 非营利公益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法律形式来成立,而NKF是以担保有限公司的形式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向公司注册局申请注册成立的,因 此受新加坡公司法令 (Companies Act) 管辖,也必须设立董事局。

问: 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与普通股份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shares) 的 董事局相比,在法律义务上,有没有什么不同?
答: 没有。这两种公司在业务上也许会有些不同,但在公司法令下,董事对公司 的法律责任不会因此而异。另外,诉方律师还在庭上提出一个新颖的论点: 身为非营利公益机构的董事,掌管着大批公众的捐款,在法律下应该比营利 组织的董事局,具更高的法律责任要求。

问: 身为公司董事有哪些责任?
答: 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及对公司营业方向起领导和策划作用。主要法律责任就 是要诚恳、谨慎的为公司谋福利,不得背信或公饱私囊,不得未经董事局批 准就私下与公司交易,也不得与公司有利益冲突。若违反,必须补偿公司因 董事失责所蒙受的损失。同时,有关董事也要把在有关交易下所赚取的利 润,交还给公司。另外,公司注册局与检察署可以基于判决采取相关行动, 包括罚款,甚至刑事诉讼。

问: 四位董事答辩人当中,其中一位在案情揭发前已离职,还需要承担董事责任 吗?
答: 所有董事都必须对他/她在公司董事任期间的行为负责,即使已经离职也不 例外。

问: 杜莱只是公司执行理事长 (CEO) ?为什么也要承担董事责任?
答: 公司法令“董事”一词定义除了正规委任的董事外,也包括了所谓的“影子 董事”,即名义上不是董事,但在暗地里操纵董事局的人。影子董事对公司 的法律责任与正规董事若同。杜莱是否是影子董事得由原告来证明,本是此 案关键之一,不过现在杜莱已放弃抗辩,表示他承认此点。


问: 为什么这是民事诉讼, 而不是刑事案呢?
答: 董事失责,主要受影响的是公司,因此是由公司(通过新董事局代表)以民 事起诉。

问: 此案除了诉方NKF和五名答辩人(包括一名印籍商人)外,也有旧NKF董 事局其余的四名董事,他们则被列为第三造(third party)。到底第三造在民事 诉讼里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答: 第三造不是诉方主要起诉的对象,而是由答辩人向法庭申请,把他们纳入此 案。这种情况出现在当答辩人认为除了他/他们之外,还有其他当事人也应 该对争议负责。如果答辩人败诉而被判要赔偿诉方,答辩人可以要求第三造 与他分担数额。在公司法下,董事局是以集体形式 (collective decision) 为公 司作决策的,除非个别董事能够证明他因故没有参与有关决策,不然必须为 董事局的行为负责。

问: 杜莱现已放弃抗辩,这是什么意思?
答: 当民事诉讼已开始,而答辩人决定放弃抗辩时,就表示被告输了,现在双方 要达成协议的就是赔偿数额。而对于另外一名缺席的印籍答辩人,诉方可以 向法庭申请缺席判决 (default judgment)。

问: 这对此案的今后发展会如何?
答: 通常答辩人放弃抗辩, 法庭判诉方胜诉,案子就结束了(损害估计可以另 外听审)。但是此案牵涉到其他答辩人,除非剩余的答辩人也同意和解,不 然诉方还是有权继续向其他答辩人追讨责任。而其他答辩人在提出的辩辞中,也必须把杜莱已诉输的情况考虑在内。只不过今后在举证方面,除非是 与其他答辩人的案情有关,诉方律师就不能再提出只针对杜莱责任的证据。 但杜莱可能还是会以任何一方证人的形式,被法庭召见出庭供证。

问: NKF一案除了民事诉讼,还会有刑事提控吗?
答: 有的。杜莱和相关人士在去年已经被提控。相信民事案解决之后,刑事审讯 就会开锣了。

问: 民事诉讼和刑事提控分别在哪里?
答: 刑事提控要保护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民众的利益,所以是由主控官(Public Prosecutor)提控。而且刑事提控要达到的判决结果与民事诉讼不一样,以罚款、坐牢为主。

另外,民事证据过程和要求都比刑事的简单,只要诉方在举证时,证明其证据的可信度高于答辩人的证据 (balance of probabilities) ,就能获胜。不像刑事提控,由于涉及到被告的人身自由,甚至是生死问题,所以举证标准比较高,控方必须能够排除合理的怀疑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才能成功。

因此,很多时候控方在还未掌握所有证据前,是不会随意要求法庭开审的。因为一旦控方败诉,除非上诉成功,不然控方日后就不可以根据同一事件,对被告提出相同的控状,这种现象叫做既判力(res judicata),也就是法庭终审判决对当事人有约束力。民事诉讼也有同样的概念。

还有,民事诉讼可以庭外和解,但是刑事提控当事人和被告不可以私下解决之间的纷争。除非是总检察署同意撤销或修改控状,不然只能认罪,或者就否认有罪,等着出庭,接受审判和抗辩到底。


============================================

我想...

本来是为了明天的《天平秤》写的一篇文章 (800字),后来接到早报采访部要求,变成一篇2000字的专题,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明天的专栏只好顶上一早写好的《圆圈圈的幸福》。

看到NKF一案在短短几天180度的变化,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世事真的是很难预料 ....


星期一, 一月 08, 2007

蝴蝶效应

《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07年1月8日

最近看了美国一本畅销书《怪异经济学》(Freakonomics),作者对美国现今一些社会现象作因果的分析。其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论点:美国犯罪率自1995年高峰期过后,突然下降,不是因为经济好转,或是警察素质提高,而是与1973年一起著名的官司有关。

在这起案子Roe v Wade ,一名21岁隐名的女子(美国法庭一般都把不列名或身份不明的女子称为Jane Roe 或 Jane Doe)于1970年向法庭要求,允许她在当时尚把堕胎列为非法罪行的德州,打掉腹中的孩子。她酗酒,并嗜毒;没受过教育,也无业;曾生过两个孩子,都让人领养, 所以她不愿再生下一个她不要的孩子。她的情况被当时积极争取政府将堕胎合法化的组织知道,便资助她向法庭情愿,与市政府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官司。官司打了三年之久,孩子都出世被人领养去了,最终等到法庭判她胜诉:即成龄女子有权自由选择要不要生下腹中的孩子。这判决后来成为美国所有州通过堕胎法令的奠基石。

但故事还没结束。作者发现接下来一年内美国有75万名女子选择合法堕胎,1994年则是合法堕胎后生出来的孩子步入青少年期。得到的结论就是:由于出生于不良环境家庭的孩子减少,所以犯罪率跟着下降。

以前念书时也读过Roe v Wade, 但从未想要把一起堕胎案和20年后的犯罪率挂钩起来。作者的理论虽没有很正统的数据支撑,却不无道理。翻开报章看,与犯罪扯上关系的人,多数儿时家庭环境都恶劣。此外,还未出世就被母亲想遗弃的孩子,长大后又怎么懂得去爱护这个社会呢?只不过事情从后面来看很清楚,当时恐怕没人会推算到这么远。

这就是像巴西挥动翅膀的蝴蝶对风行的影响,甚至是纽西兰打嗝和放屁的牛只所产生的温室现象:不要轻视小事件,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整个系统成败的起因。最担心就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他某行为的严重性,而事情一旦启动,不良后果就像是缺了口的水坝,汹涌夺出,怎么挡都档不了。例如在印尼农场点燃第一把火的农民,很难跟他解释他就是东南亚每年十月烟雾的罪魁祸首,而大家为了这把火要做的补救工作,竟是如此的劳民伤财。

我们不可能阻止所有事情的发生,但至少能够常扪心自问:我是否在有限范围内,尽可能顾及到我言行举止对四周人的影响,避免做了像蝴蝶挥翅的连环效应?更有没有认真对待一切所赋予的责任?

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今晚我们大家都可以安心入眠了。

蓝璐璐
11.12.06

=================================================

我想 ...

一向都对“蝴蝶效应”这个名词感到不可思议。这么美的词,但是要反映的通常是不好的后果。

以前总觉得这种效应好像太过牵强,有点把事情夸大的感觉,但是后来想想,其实这就是因果关系拉得比较长的解释-- 不管拉多长,过了多少时间和跨过多少地理障碍, 我们都是属于一个世界大系统,和同一个空间的人,因此另外一个地区发生的事情,多多少少都会有微波效果。

只不过随着地球因科技发达变小,天灾人祸的范围变大,我们大家需要承受彼此行为所带来后果的机会, 是越来越多了。

星期三, 一月 03, 2007

曾经拥有

《联合早报-- 四方八面》2007年1月1日

那次在圣诞午餐上我认识了C, 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女子。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配上如瀑的秀发,使原本就漂亮的她更增添几许妩媚。C 带了一个六岁的女儿,也继承了她妈妈美丽的基因,母女俩就像是从某杂志里踏出来的模特儿,让人赏心悦目。

C在一间小学执教,说起来我们算是同行。也许就这个原因,短短几分钟的介绍后,我们竟一见如故,无所不谈。想不到C年纪看上去尚轻,却也当了十年的老师, 更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她在五年前就离了婚,是个单亲妈妈。

看出我的诧异和满眼怜惜的目光,C淡淡的笑了笑,然后娓娓道出她短暂却风雨不断的婚姻。是一个典型痴情女子遇上花心郎的故事,有过一段羡煞旁人的追求过程,但没有童话一般的结尾。丈夫婚后搭上有夫之妇,最后四个人牺牲两段婚姻来成全两个人的幸福。与我分手前C幽幽的说了一句话:“我的恋爱过程蛮甜蜜的,有时想想,真的是曾经拥有,即使是没有天长地久又何妨呢?”

C的这番话使我突然忆起多年前一个经典的手表广告,主角是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周润发和尚默默无闻的吴倩莲。广告里两人新婚燕尔,男的是战斗飞机师,动荡年代,不得不离开爱妻上战场,临别前送了妻子一只背面刻上“天长地久”四个字的腕表。最后妻子在铁丝网外目送丈夫上飞机,明白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看着他的容颜,回想起恩爱和承诺,往事如昨,恍如梦中。接着就是这一句: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那时很多人就曾为这句浪漫的话心醉,也把它诠释成即使是没有长长久久的爱情,曾有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就应该心满意足了。

我却不以为然。

事实上“曾经拥有”不是一个理想现象,而是一个委曲求全、不得已的情况。谁不渴望自己的爱情能够天长地久?谁又只甘心于曾经拥有呢?C不要,我相信广告里的吴倩莲也不要。吴倩莲没得选择,但是C起初是可以选的呀!C也承认婚前知道男友常招蜂引蝶,但她享受动人的爱情,选择对他的不专情视而不见,最后落得伤心的下场。

很多人也跟C 一样,明知道对方不是可以托付终生的人,却将自己的双目蒙起来,希望能够与命运赌一把,怎知输得可怜,到头来再说曾经拥有又有何用呢?要是当初横下心不要这个曾经拥有,可能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碰到一个更好的人也说不定。所以,不要贪婪曾经拥有,要追求的应该是天长地久,若不能,干脆不要!

蓝璐璐
26.12.06

==================================================

我想...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C这个朋友惋惜。

条件这么好,但是遇人不淑。她也后悔当初对男友的执著,一片真心换来的却是负心,令人心痛。

作为朋友,我只能祈求她早日遇到一个好的如意郎君,好好帮她寻回失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