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二月 22, 2010

生与死 —“生”篇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2 月22日

生与死,本来属人生最自然不过的现象。所谓有生必有死,而不生,可能原本就不该生;另不死,就因为时机还未到所以不应死。

但随着医学发达,人类发现科学和人为可以战胜天命,这生与死的自然规律很多时候便被捣乱了。现姑且不谈干预自然法则对道德伦理和社会带来的挑战,而是看最近一些跟生与死有关的事件所引发的法律问题。

先说“生”。最近本地就出现一则罕见用错精子造错胎的事故。一对多年膝下无子的夫妇接受人工受孕,在婴儿诞生的那一天,喜事成悲剧,父母发现女婴的肤色和血型与他们的不符,进一步调查显示孩子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的脱氧核糖核酸,显然母亲的卵接受了他人的精子受孕。

我们现不说医院对病人的责任问题,只谈这孩子在法律上的地位:她到底是属于谁的孩子呢?可喜的是据说那对夫妇都愿意承认并收留她为女儿,但假如他们不是那么宽容大度,可否以“产品不符合要求”不认这个孩子吗?另外,捐赠精子的男士也可能是这家医院的客户,若是他发现真相,在法律上他是否也有权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我们的法律对此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答案。

这种案例与妻子有外遇生下他人的孩子不一样,因为这里三名当事人本身并无过错,而纯粹是科技和医学上出问题。在其他思想比较开放的欧美国家,法律允许借腹生子、同性结婚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再单纯,法庭就常要面对这种“孩子应属于谁”的棘手案子。

英国2007年就有一宗奇特的案例。一对同居多年的女同性伴侣CV 和S想要有自己的孩子,后来决定由CV接受S未婚兄弟TJ的精子人工受孕,终于生下一子。TJ想要以父亲的身份与孩子有所接触,而CV和S则反对他对孩子表态和介入孩子的生活,因此闹上英国法庭。海德里法官(Hedley J) 承认新科技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冲击和转变,因此不能再以以往传统的法律定义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唯一不变是在所有事件,孩子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有权知道他的生父是谁,知道TJ不单单是他的舅舅,而与他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因此TJ虽然不能享有普通父亲的地位与孩子同处,但至少能够不用隐瞒身份与孩子接触。

此案所突现的就是无论科学和人类如何颠倒社会法则,有些自然规律还是改变不了的,尤其是“生”与血缘的牵绊。

蓝璐璐
17.12.10

==========================================================
我想...

有时候科技也会为人类和法律带来烦恼。以前,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只要查看脱氧核糖核酸(DNA) 就知道,也间接知道夫妻是否有朝三暮四或红杏出墙的情况。但现在不同了,尤其是有了IVF或试管婴儿技术,不只能够帮助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妇有自己的孩子,还能让一些思想前卫的女性不必结婚,也能生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次用错精子造错胎的事件就太离谱,这真的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了事的案子。试问以后父母应该如何跟女儿做解释?女儿知道自己是在科技失误下生出来的,是否能够一笑置之?

如果父母要起诉医院疏忽,还真不知道赔偿应该如何计算....

星期三, 十二月 08, 2010

风水轮流转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2月8日

这世上没有绝对成功或失败的故事。只要有耐心听下去,只要故事还没有结束,随时都有转机的可能,所以不需要高兴或伤心得太早。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今年。

先看商场上。譬如矽谷的苹果,想当年它潦倒到必须放下尊严,委屈地借助劲敌微软的注资1亿5000万美金,原以为麦金塔和苹果就从此走入历史,谁又会想到几年后iPod,iPhone,iPad等竟能让它咸鱼翻生,成为时下最受新时代人类欢迎的产品,今年5月苹果的市值还超越微软。

反观不久前还称霸世界汽车市场的丰田,今年初的召回事件使到它的元气大伤,畅销汽车排行榜上已经不再是名列前茅了。而去年几乎面临破产的美国福特汽车,今年竟然能够奇迹般的在经济不景气的市场里浴火重生,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再说世界经济。亚洲目前崛起和蓬勃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与欧、美国家如今疲弱不堪的经济情况相比,增长差距更显得庞大。例如日前我国刚宣布今年新加坡经济强劲复苏,所以政府也将发出更多花红奖励公务员,几天后就看到美国总统奥巴马建议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冻结所有联邦政府雇员的薪水,以削减赤字。这一增一减的强烈对比,让人想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对这里的影响,那时很多人也以为亚洲从此就一蹶不振,谁也未曾料到我们还有翻身,甚至超越发达经济强国的一天。

最后说文化娱乐。20年前新加坡电视上主要除了本地制作连续剧外,就是港剧和日剧的天下,后来港、日剧渐而被韩剧取代,如今台湾本土剧在新加坡是最受欢迎的连续剧,叫人不得不想起小时候沉迷于台剧《保镖》《包青天》等的情景,真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所以世事变化无常,风水轮流转,今年可以是苹果、福特、亚洲和台剧的丰盛年,但这并不代表永远都是这个样子不变的,也许明年或后年,属于微软、丰田、欧美和日剧的日子又会卷土重来。

而常言也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2010年给我的启示就是若有好事的话,就应该学习去珍惜,但若有不如意的情况呢,我就必须沉得住气,耐心等待,只要保持身心健康,故事就还没结束,有一天属于我的春天还是会到来的!

蓝璐璐

6.12.10
========================================================
我想...

真没想到2010年就这样子要走完了。时间流逝快得叫人来不及叹气,唯有向前看。


今年我没大病大痛,家人也都健康(虽然爸爸入院两次,不过没有太大碍),而我除了在工作上非常忙碌外,2010年对我来说还算是个好年,唯有感恩,没有什么好嫌的了。

反观新加坡以外四周围的大起大落,尤其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政坛上,让人无限唏嘘。

真的,这世上已经没有什么永远的强国,或颠扑不破的经济理论,所以不需要把成败看得太重,只要懂得把握现在,就是做人的真谛了。

星期三, 十一月 24, 2010

新加坡女性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1月22日

我最近被人问了这么一道问题:你认为典型的新加坡女性是怎么一个模样的呢?

我心里有个谱,但还是想听听其他人的意见。友仁因为工作关系必须经常“周游列国”,我觉得他也许能把新加坡女性刻画出来。

他想了想,说,与其他亚洲女子相比,他眼里典型的新加坡女性比纯朴的马来西亚女子高贵和务实,但比不上香港女子的精明高效率,也不如事业心重的中国大陆女子,那样的肯为工作拚命;比漂亮韩国女子多了一份自然美,但缺乏日本女子的对衣着的讲究和时髦敏感度;比可爱的台湾女子成熟,但少了越南女子的那份温柔体贴。

这当然纯粹是他个人的见解,不过我相信这多少也有点代表一部分男士对我们新加坡女性的看法。

而身为一名新加坡女性,我觉得还是必须为我们女生澄清一下。我认为一个典型的新加坡女子是聪颖、努力不懈、有自信的;年轻的她也许比较爱俏和心重于事业,但一旦结了婚,她多半会是爱家庭和丈夫孩子多过爱自己;因此若工作和家庭不能两全,她愿意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工作成就和兴趣;但如果能够给她在职场上不受约束的大展拳脚,她的能力和魄力必定让人赞赏,直叹巾帼不让须眉。

不久前过世的内阁资政李光耀夫人柯玉芝女士就是一名典型的新加坡女性。她天资颖慧,但甘心永远当李资政的贤内助,家庭孩子摆第一,而事业为次。其他如丽娜淡比雅 (Leaena Tambyah)、张齐娥、朱迪•柏拉卡斯法官等,甚至是我母亲、妹妹和左邻右舍的妇女,尽都是同一种模样。

所以, 新加坡女性也许不纯朴是因为我们接触层面广,通过好教育、旅游和高科技,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这不代表我们不懂得在物质和精神上作取舍。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容貌充满自信,所以与韩日女子相比,我们比较不愿意借助人工打扮来装饰自己。我们不是不肯为工作拼命和付出,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让家庭拖住我们的成才后腿。 我们也许不懂得柔声细语,但我们肯为你放弃或撑起半边天,这就是温柔。

我若是男士,我会希望娶新加坡女子为妻,或期盼我生的女儿是个典型的新加坡女性。 但我是名女子,所以我会因为有机会成为这么一位“她”而感到自豪。

(此篇为预祝莱佛士女校举办第3届国际青年领袖大会成功而写)


蓝璐璐
24.11.10
========================================================
我想...

莱佛士女中这星期举办为期5天的国际青年领袖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Youth Leaders), 一共有近200位来自11个不同国家(包括新加坡)15-18岁的女生参与这大会。这些女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在国内的学校都是顶尖的学生领袖。


我昨天与其中近40位参加者交流2小时,收获不少。她们热爱生命,都有远大的抱负,也极想为自己的社会、国家和世界服务。


看着这群女生,我知道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星期三, 十一月 10, 2010

长短处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1月10日

你是否有点算过自己的长短处?我最近因某公事要求,必须交出一篇叙述我长短处的文章。

这对在籍学生来说也许是再容易不过的话题,我却觉得是件棘手的苦差事。毕竟,我早已离开当学生和上课写作文的生涯多年,这18年来也没有因换工作需要如此做自我检讨。短短的1000字虽耗了我一天的时间,但也让我重新思考自己。

在写的过程中,我主要的内心挣扎就是如何辨识我的长短处,因为很多我认为是我的长处,从另一角度看起来又似我的短处。同样的,我的缺陷也不尽一无是处,它们往往也可以成为我的优点。

譬如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友善的人,跟什么人都可以沟通。友善应该是个长处,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但友善也能被误解成为交友不择,与友太亲密怕影响到对方的私人空间,不细心就会刺伤对方;太疏远又显得虚伪,不够诚意。友善距离不容易把握,随时长处就能变成短处。

另外,做人有原则应该是个长处。但对待事情一板一眼也有问题,若只是被别人识为古板或思想守旧还是小事,最令我担心的是有时太执著原则会阻挠思路的灵活性,也会蒙蔽我的五官,让我听或看不见别人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我常提醒自己除了要坚守一些原则外,更重要还是谦虚承认自己的不足,在适当时候接纳别人意见。

反过来说我的缺点。我一个缺点就是心比较软,不会拒绝他人,别人有求于我,我总是能力做得到就会答应,不太计较得失,因此别人可能认为我太愚蠢、无主见。但我总是想,与其让对方花大半天到处求人浪费时间,倒不如就让我接下这对我来说可能只花费我几小时的事情。这在经济学上是善用资源,大家可以向前迈一步,不需要为了找适当的人选在原点团团转,对方也因此欠了我一个感情债。所以即使在他人眼里我也许被人占便宜,我却觉得这不一定就是吃亏的事情。

我另一个缺点就急性子,说话快,什么事情想到了就欲立即去做,受不了别人磨磨蹭蹭。我也曾反省过风风火火的性子有时会得罪别人,但我觉得与其瞻前顾后的生活,我宁愿永远挺着一副满腔冲劲的身子过着每一天,直到动弹不得为止。

写到这里我的结论就是,人,事实上没有所谓的长短处,我们每次在成功和失败中,学习和了解到的不是自己的优缺点,而是如何拿捏和酌定自己的恰好之处。

蓝璐璐


8.11.10

========================================================
我想...

上几个礼拜我们刚搬家,又碰到孩子们学校假期,我大学学生要考试,学术刊物编辑催稿,忙得不得了。在百忙中还要呈报这样的一份作业,真要命!

要我写流水账的文章我实在不愿,但事实上到了这个年龄,好像就真的找不到自己的优缺点了。因为我早已适应了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征或某性格值得沾沾自喜,或是痛恨的,也许这就是时间把自己的长短处磨呀磨的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恰好之处了。

星期二, 十一月 02, 2010

一句话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0月27日

我们每天都有机会与不同的人交谈。譬如早晨起来第一眼看到的枕边人,餐桌旁的孩子们或父母,出门前遇到的邻居,电梯里住在楼上的老奶奶,学校里的同学,工作岗位上的同事、上司、顾客等, 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所说的话语因人而异。

但你是否曾注意到自己对他们说过的话呢?我本身就很在意从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就曾在不同时刻领受到他人一句话的鼓励,一句话的启发,或一句话的伤害;也深信我所以是今天的我,更是这许许多多的一句话所造就成的。

记得我在小学上课时本常爱发问问题,成绩优越,颇受老师们疼爱,却因为五年级保守的班级任老师,认为在班上太多提问似挑战老师的威严,便在同学们面前数落我一句“你不要自作聪明,自以为什么都应该问个明白!”, 让我心灵大受打击,从此不敢再提问,人变得沉静,那年成绩也受影响。幸好六年级毕业前科学老师在获知我会考考取好成绩时,开心地祝福我说“我对你成绩一点都不感意外,你是很有潜能的好学生!”,这一句话顿时解开纠结我一年的心结,让我重拾信心。

短短的两句话,也许两位老师现在都想不起来,却让我刻骨铭心,至今都牢牢记得。

后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遇过的人不计其数,有些是熟人,但也有很多是只见过一次面的陌生人,虽不是记得别人的每一句话,但常在关键的时候,总有一、两句是左右我当时的选择。譬如当年我考上法学院,同时有两个不同性质的奖学金可以选择,一是荣誉非常高的政府奖学金,毕业后需要为有关机构服务几年,但工作肯定是保证的;另外是私人企业无条件的奖学金,奖金较少也没有毕业后确定的工作。我难以做出决定,便走访了我尚未谋面的当时法学院院长。院长听了我的难题后,只说了一句“如果你对自己能力有信心,就不要被约束吧!”。就这样我做出了决策,也扩大了我后来在工作上的选择空间。

一句话,对讲者也许是最自然或简单不过的事实或观点,但对听者来说很可能就是“一句”帮他解开谜团、拨开乌云的指南针,也或许是听者即将溺水时的救生圈,所以请慎重对待出自你唇间的每一句话。

蓝璐璐
22.10.10

====================================================
我想...

小的时候,妈妈常说,话,不可以乱说,因为话一出口, 就像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有时候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是太急太快,没有经过大脑,字,就哗啦哗啦的从口迸出来了。


因此,说错话的经历应该是大家都有过的。


若说者会自觉还不要紧, 他可以立即纠正,至少挽救回一点局面。但最糟的情况是说者根本是无心,随口说了一句话,而听者却因某种原因-- 例如说者的信誉、对说者的尊敬等-- 非常在意那一句话,而接下来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都受其影响。


其实,我这篇文章除了是想劝告读者说话时要谨慎, 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做为听者的时候,也应该多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让别人的每一句左右我们的人生。

星期四, 十月 14, 2010

学校文化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0月13日

英华自主学校的校长王德进博士日前突然宣告卸任,各媒体都关注他离职原因,但引起我注意的却是海峡时报一则介绍王校长在任这16年来主要事迹的报道。

报道讲述王校长当年在英华中学从副校长被提升为的校长时,也是备受争议。原因是王校长中学毕业于莱佛士书院,而此校向来在会考成绩和体育竞赛方面,与当年齐名的英华中学是“死对头”,因此好些校友曾提出抗议,害怕王校长的背景与学校文化起冲突,有的甚至写信给校董,要求他们改选校长。幸好,当年校董们很理智的分析王校长的资历,认为他是当校长的最佳人选。最后,王校长不负所望,为英华自主学校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故事对外地人来说可能很不可思议,但受过新加坡教育的人,就会明白学校文化在我国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学校文化,简单的说,就是一间学校长期因其学生背景和学习取向,导成的特别风格和模式,让外人对此校的学生有一种固定的看法。而对校友来说,学校文化却是让校友心系母校的重要牵绊。

在新加坡,应属初中学校的学校文化最浓郁了。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新加坡很多中学的历史都比较悠久,像莱佛士女校、美以美等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各校也有它独特的学校文化,尤其是纯男或女校,校风差异更为明显;二是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在他中学时期就形成的,因此学校文化可以影响他日后对事物的看法,让别人从他的举止和处世态度,甚至是选择的职业和生活圈子,猜测得出他是来自哪间中学的学生。

在念书时倒不觉察学校文化对我的影响,一直到出来社会工作时,有时还来不及做自我介绍,同事和朋友们就可以从我的谈吐、和我做事的态度,判断我中学念哪间学校。初时我还有点讶异,后来仔细察看其他本地同事,确实有些学校校友的特征,还是蛮鲜明的。

记得有位同事曾跟我开玩笑说:看你认真样子就知道你是来自XX女中了。我当时对此话没放在心上,也没问他如何断定我的学校。后来女儿上了母校念书,我也加入了母校的校友会为学校服务。从女儿和她的同学,以及与我共事的学姐们身上,我看到熟悉的影子,也终于了解到当年同事看到什么了。

这,我想,就是学校文化引起的共鸣了。


蓝璐璐
11.10.10

====================================================
我想...

我想学校文化较盛的时期应该是70-80年代,那时不只有纯男、女校,还有纯英校和纯华校。各校文化很鲜明,多姿多彩。一讲到南洋女中,脑里浮现的景象就是很勤劳、很朴实、头发很短的女生,而说新加坡女子中学,印象中那里的学生都很漂亮、有气质,她们的轻便海蓝色的校服,也让我们这些必须一次穿两层校服(白衣加上深蓝色带护胸围裙 - pinafore)的人羡慕到半死。
 
男校呢?莱佛士书院的男生大半都具很重的书卷气,在候车亭或巴士车上总是捧着看书,身上的白色校服似乎永远比别男校学生所穿的校服洁白;英华中学男生较英气,看上去也较阳光。公教呢?总觉得他们校服上的纽扣好像太多了...
 
现在没有英校、华校之分,而很多历史较久的中学校都成了直通高中、初级学院的混合学校,学校之间就少了"O"  水准考试所引起的排名竞争。这本意是好,但各校学生可能就因此变得太均一,学校文化也跟着薄弱、淡化了,让人感到有点可惜。

星期三, 九月 29, 2010

选择与自制力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9月29日


日前一名本地富商在我国赌场数天内狂输巨款,事后想起诉赌场对他失责,不应在没有调查他的财务背景和经济状况,给予他信贷又借钱让他赌,导致他输2600万元。

这让我联想起2003年美国纽约法庭一宗颇受公众瞩目的案子(Pelman v McDonalds' Corp):一对姐妹通过她们的父母起诉汉堡包连锁大王麦当劳公司,原因是两姐妹几乎每天都把汉堡包当餐吃,吃久竟成了大胖婆,妹妹14岁1.47米高87公斤, 姐姐19岁1.68米122公斤。除此之外,两人还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高胆固醇等病症。

父母并没自我做检讨,是否自己应对女儿如今可悲的情况负起一部分的责任,反而指责麦当劳是万恶之源。父母辩说他们一向认为麦当劳卖的是健康食品,加上其生动的宣传广告,让人看了无不对食物垂涎三尺,而麦当劳没有告知消费者多吃快餐食品的害处,因此有欺骗和误导顾客的嫌疑。

美国法庭虽然一向都是极端的袒护消费者,但对当时原告的无理取闹也近乎忍无可忍。法官史威特(Robert Sweet)说:“到底什么是属于个人应有照顾自己的责任,和社会必须保护公众的责任,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很难拿捏得准。只是原告无法指出麦当劳食品有异常的危险性,而一般顾客都知道汉堡包含高量的糖和盐份、油和胆固醇,多吃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这种普通常识又有什么好告知的呢?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个人应该发挥更强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

法官史威特所讲的话的确令人深思。以前,我们常抱怨新加坡是个家长式的社会,政府无所不在,个人空间受约束。但是,当我国逐步成为一流城市,政府渐而给人民多方的选择空间,如提供高级娱乐场所,对电影、互联网等媒体内容采取开放措施时,有些人却开始害怕没有能力管辖自己,又想要依赖政府和法律来捆绑自己与社会。

但一个进步的社会又岂能永远被人勒住?与其反复的躲在政府和法律的庇护下,我们更应该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磨练本身的自制力,还要教导我们下一代自制力的重要性。唯有当大家都知道如何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发挥自制力,我们才能算是一流国家的子民。

==================================================
我想...


有时我真的对国人的反复无常和优柔寡断感到很生气。我们常说这里约束太多,没有艺术、言论、讯息自由,等到审查检讨委员会真的建议开放时,我们又扭扭捏捏,做父母的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把关”孩子上网游览的内容,也担心R21电影走进邻里电影院会破坏社会风化,又把责任推回给政府。

我并不是不赞成我们社会应该偏于保留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但是我觉得与其把责任推来推去, 我们做人民的应该多学习如何自制,并且扛起教导孩子的责任。其实,教导孩子们什么是正确的思想,和解释自制力的重要性,才是对付歪风的治本的办法。

星期五, 九月 17, 2010

机会和幸福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9月15日

教育部最近公布了七所中学加入直通车计划,也包括上中一儿子就读的那所学校。

我原本以为儿子也会有机会不须参加中四会考,就直接升上高中,因此高兴了好一阵子。毕竟,儿子学校对此事早已筹备多年,甚至连课程都设置好了,只待教育部批准,就可即刻推出,所以我不认为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可是,事与愿违,最终公布计划于明年中一才开始,儿子与直通车失之交臂。

我大失所望。

想象中儿子应该比我更沮丧。毕竟孩子们都不喜欢考试,尤其是这种压力极大的升学统考,谁都希望能免则免。我怕触及他心中大忌,所以久久不敢跟他谈起这事。

但我仍然好奇他对事情的看法。今早我终于问出口,他的回答却在我预料之外:“不会呀!没有什么好失望。当初进入这所学校就知道要考中四会考,若有机会不考固然好,算是意外收获。但我刚好碰不上,这也是处于现状,我并没什么损失。” 他最后笑着说:“我已经很幸福,不可能所有好事都发生在我身上呀!”

我突然深感惭愧,自己真是个很不称职的母亲,竟连儿子何时长大也不觉察。他也许在身形和其他方面都还未成熟,但此刻儿子所说的简单道理和他豁达的态度,却令我感到汗颜。

的确,从未拥有,哪来的失去?我们常常只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的机会,便眼红嫉妒,然后怨天尤人,好像是世界和社会害我们错失良机,对我们不公平。但事实上,机会本意就是不定时的好处,尤其是当机会是由环境造成而非个人所为能够控制的,哪个时候发生都总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例如,房地产降温措施实施后,虽然对第一次购买组屋的人士是喜讯,但已拥有私人房产的人就失去同时购买组屋的机会了;另外,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宣布的国民服役奖赏计划,也不是所有曾服过兵役的新加坡人都有机会享有的。

所以丧失机会不重要,关键是人应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他已失去这本来就不属于他的利益。

儿子是选择去珍惜现状,去细数他过去曾经获得的机会,从而发现他拥有的好事还不少,甚至可以让他骄傲自豪的宣称自己是幸福的。与机会擦肩而过虽有遗憾,但知晓感恩的人,哪怕是失去机会,也必定不会空手而归。

蓝璐璐

14.9.10

======================================================
我想...

我两个孩子现在都是处于“半生熟”的情况。说他们懂事吗,也不完全是,在很多时候他们还是蛮会撒娇,两姐弟也会互相斗嘴、吵架.。 但他们却时不时会说出令我惊讶的道理。

所以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要以怎样的姿态来对待他们。

不过,我们一家人关系还算亲密,“没大没小”,所以我跟孩子们之间到底算是母女/子或朋友也许就不重要了。孩子们虽已算是步入少年阶段了,也有自己的朋友,但目前还爱缠我和友仁,出外跟什么人在一起都会报备, 而姐姐有时候跟同学出去看电影,她会“拒看”一些她认为日后会跟家人一块看的电影。

到底这种亲密情况还可以持续多久呢,我不知道。只要目前还是,我就满足了:-)

星期三, 九月 01, 2010

好人居住的地方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9月1日

瑞士男子擅闯地铁车厂涂鸦案,轰动一时,终于结束了。

此人一表人才,又是受高薪的专业人士,行为却如此恶劣。所以当被告上诉要求减刑,反被加重刑罚的结果揭晓后,相信对很多居住在新加坡的人来说,应该是大快人心的。

高院法官拉惹在判决书内说道:“来新加坡游玩或工作的外籍人士,我们都以礼相待,唯一要求就是他们必须尊敬和遵守我国的法律。他们当然有权认为我国某些法律跟不上他们所谓较‘先进’的法律系统,但即使他们不认同我国法律权限,他仍不能在我国犯了法后,要求法官考虑他非本地人,而给予他特别待遇。在法律下,人人平等,判刑不会因被告的国籍而有所差异。我们的涂鸦法固然严峻,但这也是确保我国市容干净美观,公物和社会秩序不遭破坏的主要基础。”

法官的一番话,让我忆起1994年18岁美国青年迈克菲因涂鸦数辆汽车被判鞭打四鞭的一案。

记得当年我尚在英国剑桥念书。初到校园跟朋友谈话时,发现当地很多人都对新加坡不熟悉,有些人甚至从没听过“新加坡”这个国家名字。这怪不得他们,那时中国和印度都还未真正崛起,当地报章五花八门,种类虽繁多,但内容非常偏西方,都是欧洲和美国新闻,很少看到亚洲信息,更不要说报导来自小小新加坡的新闻了。

但是一件迈克菲事件, 却令“新加坡”这个名字一夜间成为很多报章上的头条。

我那时住在国际宿舍,左邻右舍都来自不同的国家,而右边邻居是一名美国青年,平常我们的关系还算得上是客气。迈克菲被判刑隔天早上,我门外不知何时被人张贴了该天报章的头版新闻。此人还用红笔把迈克菲事件圈了起来,旁边更注上了“野蛮新加坡”(barbaric Singapore)的英文字眼。

我敲了邻居的大门找他评理。半晌后,门被打开,只见邻居两眼瞪着我,嗤笑说以鞭刑作为刑法的国家不算文明,只能是个野蛮社会。当时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回应他:文明或野蛮是个人看法,但很肯定的,新加坡是个好人居住的地方,我们只欢迎好人前来。你若是坏人,即使再文明,都最好不要来这里!

邻居大概被我吓着了,接不下腔。

多年以后,我仍然对我国坚持是个只给好人居住的地方,感到骄傲!

蓝璐璐
30.8.10
======================================================
我想...

记得当年在剑桥的时候,迈克菲事件的在当地学生社群中的确造成很大轰动。

尤其是对非常重视人权的西欧国家来说,鞭刑简直是不人道,不符合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另外,很多人也对我国有这么严峻的涂鸦法,感到不可理喻。

那时我们来自新加坡的同学因为此事突然变得很忙:忙的跟其他同学解释新加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此事过后,很多国际人权组织不断的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我们废除鞭刑和死刑。

但对居住在新加坡的人来说,其实大多数的人是很喜欢我们这里这些严格苛刻的刑事法的。

我常跟一些外国朋友解释,刑事法本来就应该是针对坏人保护好人的,如果你是好人,奉公守法,你根本不用害怕犯法;反过来说,你若是坏人,就最好不要起歹念,因为在我国犯法的后果会让你吃不消。

例如,这次在这位瑞士仁兄的案子审判过程当中,主控官透露其实被告是个涂鸦惯犯,他曾经也在瑞士被捕,但当地法庭只罚他小额赔款,连牢刑也是缓刑,所以对他来说既不痛又不痒,他又怎么知道悔改呢?但这次新加坡判他3鞭加7个月的牢刑,这种又痛又苦的经验,相信他这一生也忘不了!

星期三, 八月 18, 2010

唠叨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8月18日

昨天看到报章上公布的今年总统奖学金得主名单,发现其中有一位竟然是我中学同学的大儿子。

我传简讯祝贺她,她过后也回了我一则简讯:感谢上帝,让我没有白费我多年对儿子的唠叨!

短短的一句话,除了有掩不住的欣喜之外,更多是心疼和安慰!

同学的话的确道出了一个做母亲的矛盾:那就是害怕因对子女无尽的关爱和呵护,会体现成令孩子们厌恶心烦的唠叨。

我小的时候曾认为,一个人会唠叨,是因为她/他个性生成便是如此,或是环境因素使到她/他觉得事情多讲几遍,才会取得效果。那时虽知道妈妈成天呶呶不休是因为爱我们,但以为她可能天生是一个比较容易担忧的人,或是因为她是名家庭主妇,生活圈子永远围绕着孩子和丈夫,才会总怕我们忘这个、掉那个的。

长大以后结了婚有了孩子,才发现不知何时自己也开始养成了絮叨的习惯;即使我不是家庭主妇,生活上除了家庭还有事业,但为人之母的我还是逃不掉成为孩子们眼里啰嗦妈妈的“命运”。而对孩子来说,妈妈又似乎比爸爸更容易被冠上唠叨的字眼。

后来了解,这其实是个极痛苦又矛盾的心态,明知孩子们受不了唠叨的关爱,做母亲的却是制止不了母性与生俱来的那股心中想要包容、替孩子接受一切苦难的力量。因此下雨天习惯要叨记得带伞,测验考试习惯要叨答案多查几遍,跟朋友出去时习惯要叨过马路小心… 虽然在每一个唠叨里,都盛满了对孩子成长健康的期盼、和对他未来前途的祈祷, 但过重的爱意有时也会变成枷锁,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仔细的想想,这矛盾是可以处理的。唠叨可分成有建设性和习惯性的,孩子小的时候,有些基本知识, 如个人安危,是应该通过习惯性的唠叨来传授的。但随着孩子渐渐成长,唠叨是能够变成一本教导孩子如何迈向人生道路的指南。因此,建设性的唠叨,就是那些汇集了我们从失败和成功中所获取的人生经验,在适当之时与孩子分享的话语。每一次分享,即使是要表达曾说过的忠告,若能够避免重复用同样的句子,就能够掩盖唠叨,让孩子不觉察,或是不认为烦闷。

这样一来,唠叨也就会变成串串包含了浓浓亲情和关爱的智慧珍珠了。

蓝璐璐

17.8.10

======================================================
我想...

同学的儿子小时候蛮可爱的,但好动又顽皮,没想到长大后得总统奖学金。除了替做母亲的她深感高兴之外,也觉得这对我们几个跟她比较熟的朋友是一种鼓励。

我们几个家中都有男孩子、女孩子, 同学早婚,她的儿子在我们这一群内算是年龄比较大的。大家都一致赞成,女孩一向乖巧,儿子却常是心中的一块痛,不过看到同学的儿子长大后不止定性许多,成绩和课外活动都异常优秀,我们对自己的儿子就有多点信心了 :-)

同学的三个孩子都不错,前几年她的女儿还是小六会考的全国状元!所以同学儿子今天的成就除了归功于妈妈耐心的“唠叨”外,或多或少上也跟他天生条件(同学与先生都是医生)有很大关系。

星期三, 八月 04, 2010

爱国的定义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8月4日

上星期在胡志明市上课。课后与一群校友共进晚餐,吃饭时有一位来自印尼的校友毫无预警突然问道:老师,您认为爱国的定义是什么?

其实,这时已是七月下旬,转眼间就是八月九日国庆,在新加坡到处都弥漫着节日气息,耳朵听到的都是爱国歌曲,眼睛看到的则是面面飘扬的国旗,若是还在国内,我的答案难免会受到这浓郁爱国气氛的影响。

只不过我人如今在他乡,问者既不是国人,场合也不是会勾起人特别思绪的那种,所以我觉得我的解释,会是更真实一些,更坦诚一点。

我说不出像司马迁或肯尼迪对国家的大道理,甚至答案内也讲不出一个“爱”字。我只会简单和理性的回答,爱国就是在自己国家内,在适当的场合上提出对国家有建设性的看法,在国外则负起捍卫国家尊严的责任,澄清别人对国家错误的见解。

对方没有加腔,我们也没有再谈下去。

我随后想想,我其实很想再接着说,爱国对我来说,犹如宗教;就像基督教是我跟上帝的关系,爱不爱国是我跟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先从精神或意念上得到确认之后, 行为上才会跟着发挥其作用的力量。

因为它是非常个人的,所以我不必四处喧嚷,也不须向任何人证明它的存在,更不需要批评别人是否爱国,或是以他人的爱国尺寸来衡量自己。

也因如此,我不认为爱国的定义是受到空间或时间所约束的,一个土生土长的人不一定爱国,而一个本来就爱国家的人,即使是长久在海外居住,甚至某原因促使他放弃了国籍,成了另一国家的新居民,也不代表他就不再爱他原先的国家。反过来说,当他成了另一国家的国民,要不要爱这个新的国家,就要看他能否在精神上先被肯定,他才能够做出相符合的行动。

所以,对于爱国的定义,我只祈祷在必要的时候,我能够对自己证明它的存在。

这定义其实早在我心中已辗转很多遍,而每次出国绕了一圈再回来,这信念就只是更强了些而已。


蓝璐璐
2.8.10
======================================================
我想...

最近实在是太忙了,这篇稿也是彻夜赶出来的。

4月教完法律系本科学生,5月教加州安德逊商学院与我院的双学位EMBA, 接着教了好几班我院承办的培训课,7月到胡志明市教中文EMBA,8月大学本科又要开学了,这学段我又要教两班会计系学生...

之间又有很多繁重的行政和研究所的事务要处理,也要做学术研究...

不过,这是我初次到胡志明市教书,所以上课时间虽然紧凑和忙碌,但因为我早一天到那儿,有点时间逛了一下,对我来说感觉还是蛮清新的。

胡志明市比我预想中好很多,虽然交通比较乱了一点,而且过马路时令人心惊胆跳,但整体感觉上当地的人生活虽简朴可还是很快乐。

毕竟,对于一个经过多年战乱的国家,人民最向往的不是富裕,而是平安。

相对之下,对于一个来自什么都不缺国家的人,我又哪有资格埋怨什么?

星期三, 七月 21, 2010

独臂律师的答案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7月21日

日前朋友B打电话来,跟我说她为了父母留下的祖业,想起诉她姐姐。她把事情经过说给我听,然后问我她成功几率有多高。

我听她的案情叙述,觉得她从法律角度来说还蛮有胜算的:她与姐姐在父母亲打拼创业的家族公司内都有股份,但姐姐年纪较长,主要掌管大权。前几年B因发生一些事故,无暇过问公司业务,姐姐就擅自冒用B的签名,把后者的股份转入自己名下,不再让她介入公司的事情,也不发股息给她。这种情况我们在法律下算是侵占,受害者可以索赔;另外姐姐的行为也涉及到刑事法下的诈骗和冒用他人签名,若定罪的话,不只会被罚款,也许还会被判坐牢。

我没把我的结论直接告诉B,反而问她,你要听独臂律师的答案?还是我的答案?

B听了我这番话,当然不知所云。我便跟她解释,记得当年念书的时候,教证据法的老教授在上课时给我们说了个笑话:有位老妇人到了律师事务所,要求找一位独臂的律师为她办案。柜台小姐不解的问她原因。她说:“我拜访了很多位律师帮我解决问题,每位都跟我分析事情,从一面(注:英语‘一面’通常说one hand或直译为‘一只手’)看来是这个样子,但从另一面探讨又是不同了(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我不要给我双面答案的律师,我只要一只手的律师告诉我,我若打官司的话,到底是会输还是赢?”

讲到这里,我说,独臂律师的答案就是你胜诉的几率很高;而且会因诉讼时效的问题,劝你应该尽早采取行动。

B听了很高兴的说那很好呀!可是你的答案呢?

我说,我是你的朋友,就会从‘另一只手’来告诉你,法律并不是解决此事的唯一途径。你目前有很好的职业,收入也乐观,不须依赖公司股份及股息来过日子。另外,你父母虽年迈但仍康健,他们在社会上也有点颜面,你两姐妹若撕破脸皮闹上法庭, 他们必大受打击,肯定很伤心。即使你等父母过世后再采取行动,把股份争回来,你的存折上数额虽因此增加几个零, 但你觉得把姐姐弄入监牢,她上有公婆,下有儿女,他们会为此蒙羞,并感到痛苦不堪,这是你想追求的后果吗?

B听了后,久久不语。

独臂律师的回答也许直截了当,毕竟还是残缺不全的。


蓝璐璐

19.7.10

======================================================
我想...

写这篇文章主要的推动力有两点。第一,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因为科技发达,生活比以前方便许多,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喜欢追求“快熟答案”。其实,很多时候这些“快熟答案”只能解决当前问题,但是它不只不是治根本的办法,反而日后还会引起一些更深远、更复杂的难题。因此希望借此短短一篇小品文,提醒读者和自己凡事都应该想得更透彻,真的是三思(甚至是四或五思)而后行。

第二,我最怕就是被朋友问起如何以法律来解决一些家务事,譬如离婚、争财产、争孩子等。我知道自己不是专业的辅导员,但是每次碰到这些事情,总会按耐不住要“婆婆妈妈”的从社会伦理角度来说几句。我现在非常了解为什么我们华人(我找过了,好像西方文化没有)有一句俗语:清官难断家务事。就因为此人是清官,他很想帮所有当事人找出最好的解决方式,但往往家事是最复杂的,法律除外,感情和文化的成分更重,而这种东西不是依几条简单的条令或案例就可打发的。

我庆幸自己不是家事律师或法官。更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的话,给他们多几分尊敬!

PS: 上星期六出席了冯焕好老师的“弟子规”讲座,对老师非常钦佩。她虽然现已经退休(但看起来还是那么年轻、爽朗,一如往常),不再执教,但还是不遗余力的做更广泛和普及的社会教育工作!这种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星期三, 七月 07, 2010

一生缘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7月7日

最近我们买了栋旧房子。为了能够在楼下多设两个房间,让我父母及友仁的爸妈与我们同住,屋子不得不作大幅度的装修,连大门都换了,必须重新买门锁及把手。

到了门把手专卖店,我和友仁不约而同都看中了一款复古式的铜制把手。青铜色的把手比较常见,这却是乌黑黄铜色的,虽不起眼但感觉舒服。

最重要是它很有家的味道。

正欲付款的时候,忠厚的老店员大概害怕我们“年幼无知”,好心的提醒说,他们店里最畅销的是镀金色的门把手,不只是因为金光闪闪的大门把手看起来壮观有福气,更要紧是这颜色有美国制造商永不褪色的品质保证。相比之下,其他颜色的把手会跟着门和屋子一起变老,年复年,渐渐色泽就会转为黯淡,虽然门锁还能用,但脏兮兮不再光鲜漂亮了。因为把手价钱不菲,所以大多数的顾客一开始就选择买金黄色的,以提防日后还要面对换把手的烦恼。

其实经他这么一讲,我更不介意买下那门把手。

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这世上能够共度一生,一起变老的东西早就不多见了。

以前电视机、洗衣机一买就可以用上好十几年;现在的科技虽发达,产品功能也越来越多,但大多不耐用,保证期一过不久就坏了,找人修理工钱昂贵,难怪多数人会觉得将之丢弃买新的,更省钱省事。工作也一样,在今时把效率摆第一的社会里,员工对公司是否忠心不二,已不再是升迁或加薪的考量要素了。

另外难共度一生的就是住址。不久前在海峡时报上阅读到一位记者的文章,她颇自豪的宣称她在过去的20年内,一共搬了12次家。有时是因为形势所逼,但大多时候是因为她觉得生活闷了,既不想换工作或伴侣,唯有选择频频换家来寻求刺激。这记者的例子可能是属于少数的,但搬迁对于当下国人(包括我自己)来说,已经不再是陌生的字眼;随着买屋卖屋的热潮日益剧增,如今越来越少人可以骄傲自称说是某某镇上的老居民了。

这次,我实在很想在这里住上一辈子。扩建后的房子不只可以容纳我们全家,还能让我们有一次完整三代同堂、同住一屋檐下的机会。这本身就是福气,所以我不需要灿烂发光的把手来提醒我的恩泽。

但我却为能够找到一把似生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我一起变老、褪色,见证我这一生为人之女、之妻、之母缘分的把手,感到心满意足。


蓝璐璐

5.7.10

======================================================

我想...

最近为了房子扩建的事情忙得团团转,装修、买家私和家庭器具等也花了不少钱。不过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四位爸妈们兴奋的样子,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个人若可以与自己最亲的人度过这一生,还有什么遗憾呢?我们一辈子操劳和很努力赚钱,不就是为了享受这种幸福吗?

有些朋友会好心的“泼冷水”,叫我们别期望太高,因为八个人住在一起能够和睦共处不容易。

不过,我和友仁都觉得,这是我们两人这一生的最终目标:我们各自都是长子与长女,都来自小家庭,上帝已经特别厚待我们,让我们此时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奉养两对双亲,而他们此时也还都康健,有时间享享清福,那我们还要等什么呢?

所以无论日后如何,只要现在大家都非常高兴、非常快乐,我觉得就足够了!以后我们大家多祷告(我们两边的爸妈也都是基督徒),祈求上帝的怜悯和宽爱,相信神必定保佑我们全家十口的(包括女佣和孩子们要领养的狗)。

星期四, 六月 24, 2010

多走一哩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6月23日

在刁曼岛旅游的第三天,我和友仁偕同瑛与她先生,四个大人带了五个小孩租船出海钓鱼。孩子们对此事早就响往已久,因此都异常兴奋。对第一次钓鱼的儿子来说,这“初体验”的期盼更让他在前一晚彻夜辗转难眠。


只不过我一上船就有些后悔。

我们订的这艘船比我预想来得小,大概只有20尺长吧。第一眼看到它时让我忆起李清照《武陵春》的舴艋舟,也许比这艘渔船还大些。尤其是当我们把船开到汪洋大海中央时,离我们不远之处也有一艘钓鱼船,船身比我们的大上好几倍,看起来又稳当又安全,更让我们的船显得渺小不起眼。

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我们有两位经验老到的船夫。只见孩子们在他俩耐心的教导下,频频钓到多条鱼,不亦乐乎,船只大或小或许就不那么重要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本来风和日丽的晴天,不知何故突然翻了脸变得阴森森,下起雨来;风势也变得有点猛,把小船吹得左右晃荡不定,鱼儿更躲起来了。

远见那艘比我们大的渔船都掉头返回岸,我担心船小经不起强风的吹袭,问船夫是否也应该打道回府。船夫们抬头瞧了瞧天色,低头看了看孩子们个个沮丧的脸蛋,两人接头咬耳议论一番,其中一位笑道:“那倒不必,我们就多走一哩吧!到天气较好的地方再继续钓鱼!”“那会不会危险?”“不会,不会,你们游客不知道,但我们有海上经验,就明白这种天气是局部性质的,到别处就一样可以钓鱼了。”

其实,我们的钓鱼配套虽然指定是三个小时,船夫本可推说天气恶劣,为了安全起见,把船开回岸,我们必定深信不疑,只能自叹倒霉,不会迁怒于他们。船夫却以诚相对,服务至上,愿意多做一点,多走一哩,这叫我想起了所谓的“Go the extra mile”,不就恰好是这字面上的意思吗?

果真,海上的天气也跟我们本岛一样,西部乌云密布时,东部却可能是艳阳天。开出一哩后,那儿是云淡风清,微波粼粼,极适合钓鱼。

不用说,当天我们收获非常丰盛。三个小时九人共钓到近七十多条鱼,从石斑、鲶鱼,到梭鱼、罗非鱼、鲈鱼。把鱼儿通通搬回旅店餐馆,喂饱了我们同行的整整二十四人,还把剩下的送给了餐馆老板, 乐得他喜滋滋的。

这全要感谢那两位船夫肯多走那一哩, 让我们有了多一哩的幸福。


蓝璐璐

20.06.10


======================================================
我想...

这次孩子们的假期我跟友仁都比较忙,所以只能选择到附近地方度假。而我们查经班的朋友则建议一起过个假, 最后就整班人马24 个人(一些朋友连妈妈也岳父母也带来了)浩浩荡荡的到刁曼岛度过了非常愉快的四天三夜。

儿子这次钓了这么多条鱼,开心得到处炫耀。回到新加坡的那一晚,他还梦到自己钓到了一条鳄鱼!

星期五, 六月 11, 2010

诱惑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6月9日

那天女儿在她房间里做功课,我则在客厅里批改学生的考卷。

正当我在烦恼该给某某考卷打上几分时,突然见女儿抱着一大叠书走出来,也要与我共用客厅的餐桌做她的事情。我知道女儿平常读书时不喜欢与人共处一室,这次却跑来跟我凑热闹,不禁好奇的问她原因。

她摇摇头说:“我不能继续呆在电脑前面,因为我一看到电脑就想上网浏览,做杂事,时间就这样给我浪费掉了。通常我睡眠充足时,能够聚精会神,控制自己不上网;但昨晚我熬夜,而上网的诱惑太大,我心定不下来,只有远离电脑才有可能完成功课。此外,你在这里,虽不是真的在监视我,但是我知道有人盯着,我‘不务正业’的机会就减少了。”

我有点讶异,又有几分欣慰。讶异是女儿向来心智比同龄孩子都成熟,并且有相当坚强的自制力,此刻却显示出她也有一般青少年的弱点。欣慰则是她了解自己的短处,毅然采取行动来弥补瑕疵,面对诱惑选择勇敢离开,而在需要时更愿意承认本身力量不足,必须倚赖一个比自己稳妥的靠山来抵挡这庞大的势力。

果然她伏在案前埋首认真书写,不费半天时间,就把该做的做好了。

这使我联想到最近有几宗涉及慈善与宗教团体领导者被调查的事件。慈善和宗教团体因为深入民心,备受爱戴,人们难免会期望其发起人或领导者有高尚品德,甚至要有犹如圣人般一尘不染、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领袖固然有异于常人的魄力和才干,但毕竟不是圣人是凡人,碰到自己利益与团体利益起冲突时,经不住私利的诱惑,舍公济私。而这一失足,不只成千古恨,更为后人唾骂,也令人深感惋惜。

有些人相信这些领袖会犯错,是本性不好。也有人觉得是他们的定力和意志不够坚韧,一经引诱就迷失方向;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就可以挑战和抵御诱惑。

但我始终认为,诱惑的力量之大是不能低估的。历史上向诱惑屈服的伟人何其多,我们既非伟人更不是圣贤,又岂敢保证自己真可打胜这场仗呢?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平时就远远避开诱惑可能出没的地方;而一旦躲不了时,则必须借助外来更强大的力气或机制来提醒和监督自己,才能够在面对诱惑时,全身而退。

 
蓝璐璐

5.6.10

======================================================
我想...


我这个人很自量,知道自己修行不够,所以从来不敢“硬碰”诱惑,见到诱惑时总是远远避开。

因为人有欲望, 所以这世上就有诱惑。人类的弱点不外环绕着名、利、权、色等这几样,自古以来多少人因为诱惑而被弄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其实,自足就是抵抗诱惑的最好武器了。

星期三, 五月 26, 2010

吵架与爱情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5月26日

吵架跟爱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上秒钟两人也许还是相安无事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下秒却因某缘故让两段人生有了特殊的交集,从陌生人或朋友变成了敌人或情侣,一样都让人经历跌宕起伏的心情转变,一样不到最后都不知道结局会是甜或苦。

吵架也像爱情不受时间所约束的。有时候吵架可以是很短暂的,就似迷恋,脑袋被一时的气愤/热情给冲昏了,糊里糊涂见了对方就劈头乱骂/疯狂追求,等到清醒后必定悔恨万分,想还原但已经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幸好这种心理伤疤通常比较浅,随着岁月流逝痕迹也就会渐渐减退了。

吵架也可以是天长地久,犹如不朽的爱情,一直活在当事人的脑子里,咬啮他们的灵魂,虽痛苦却又解不开、逃不掉。例如我所知道的一对兄弟,本是同根生,但是因为一块父亲遗留下来的土地,两家人互相争夺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来两人偕同其家人从此不再来往,长达五十多年,而其他的兄妹屡次劝架都不果。最近其中一方弟弟去世了,在他的遗嘱内,还记载了他对哥哥的怨恨,并嘱咐家人不允许当事的哥哥到他的灵堂祭拜他。此种吵架真的能以“至死不渝”四个字来形容。

吵架还有一点像极爱情,就是它不少时候是受到外来因素所引起的。譬如有时情侣或夫妻之间会吵架,是因为受到对方父母或好友的影响,而开始对伴侣起质疑。这就跟一些爱情一样,会爱上对方可能是因为受不了社会与家庭压力,而他碰巧又在适当的时候出现, 所以环境就制造出爱情的假象。在这种情况下的吵架和爱情,主动的一方必须冷静和诚实的问自己,那外来因素真的是很重要吗?若没有了那因素,还会跟伴侣吵架、跟他相爱吗?如果答案是不会,那就应该立即停止吵架和爱情,因为继续下去后果大多会是令人伤心的。

吵架也有时候是由爱情所导致的。就是太爱对方,太想互相迁就,导致在事情处理上显得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最后反而使到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最后,与爱情相符,吵架也是可以有好与坏的结局。虽然撕破脸皮的决裂,而过后双方又不能放下身段道歉是个坏结局,但如果通过吵架,双方能够更了解什么事物会挑起对方的喜怒哀乐,两人学习互相容忍和谦让,提防下次再吵架,这就可以说是个好结局了。


蓝璐璐

16.5.10

===============================================

我想...

会想要写这一篇文章,是因为当时跟友仁刚吵完一场架。

与朋友谈起的时候,她很惊讶的问道:你跟先生关系这么好,还会吵架呀?

我把我妈曾说过的一句话搬出来:牙齿跟舌头的关系这么好,但时不时还是会不小心的咬到它,所以你说呢?

不过写完这篇文章以后,自己心情也好多了。重新再看当初引起这场架的导火线,真的很小,实在不值得。不过,从这场架中,我也学习到即使是已经结婚多年的夫妻,还是不能对关系掉以轻心、粗枝大叶,要敏感的对待他的感受,这样才能避免发生下次的口角。

星期三, 五月 12, 2010

不怕慢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5月12日

她是个乖巧,很用功的女孩子,但是性格内向,除了读书之外就没有其他嗜好了。

她的愿望就是能够大学毕业,进入金融界工作,所以学习非常认真。当年考不上初院是她的遗憾,因此她上了工院后就发奋图强,终于以卓越的成绩考入她要的科系。但可能是她的读书方法不当,第一年两个学期考试分数低于她所期望的;第二年她加倍努力,但效果还是不好。而她越给自己施加压力,成绩就像是与她作对似的跌得越厉害,结果把自己精神弄得近于崩溃。导师发现她不对劲,写了一封电邮给我,告知她的情况。

当时我有行政职责在身,主要帮本科生做学术辅导。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面谈,建议她向院方请假一年,把身子调养好后,再回来上课。

“那我不就比同班同学迟了吗?我修读工院已经比别人慢了一年,眼见就快毕业了, 要我再等一年,我怎甘心?我宁愿转校到其他大学继续念书,或是在这里死撑,也不要比别人慢!”她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样子说道。

“你向其他大学提出申请了吗?”“没有,但我就是不要慢!”

我让她坐下, 然后解释给她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时间表,来完成所定下的目标,但因环境情况不同,所以进展也不一定一样。你现在比同学慢了一点,不表示你以后就不能比别人快。更何况快或慢都是相对的,你跟同学比才知道慢,但对你来说,重点应该是你能否在你的人生时间表之内,达到你的目标。你若不珍惜自己的健康,那你无法完成目标就不是因为你比别人慢,而是你人生时间表缩短了。一年与你今后还有五、六十年的时间相比,一点也不长!只要不怕慢,好好走,总有一天会抵达目的地的!”

我要她回去与家人商量。一个星期后与她见面时,她决定请一年的假,看医生吃药把病养好,才来上课。回来后院方老师都特别关注她,她自己也在休学的一年期间重新检讨读书方式,加上旧同学们的协助,使到她成绩扶摇直上。

我最近碰到她,她就要毕业了;因为成绩优越,已经被一家金融机构聘请,比班上很多同学都快找到工作。

分手时她对我说:“老师,真的。只要不怕慢,好好走,总有一天会抵达目的地的!”

蓝璐璐


9.5.10

===============================================

我想...

虽然我们都知道做人应该“不怕慢,只怕站”,但是,被落在后头的感受总是不好的。

谁都会想要快,想要一步登天,想要走捷径, 可是不使每一次都能够抢在最前面。

在落后的时候,最总要是沉得住气,不要慌也不要恨,更不要自残,好好照顾自己。慢慢爬,好好走,总有一天会抵达目的地的!

星期三, 四月 28, 2010

你,怎么说?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4月28日

上星期法学院入学筛选口试,全院教授都必须轮流当考官。

也有人曾向我打听:法学院面试时都考哪些题目?我总会反问他:你认为一个好律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问者一般都回答:冷静、临危不乱、讲话井井有条,口齿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分析力强。除此之外,好律师也要有好品德,不然卷款而逃的例子就越来越多了!

对!通过口试要找到的就是这种学生。但更重要的一点,我们想要看到的,就是对事情有主见的人。

口试问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说是天马行空,由考官自由发挥。短短的十五分钟,从政治、道德伦理、科学、历史文学,到今天报章上的大标题,什么都能构成谈话内容。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询问,我们希望听见的都不是你父母或老师说什么,而是考生对问题沉稳的想过以后,自己所提出的看法和见解。

只可惜很多学生在功课上虽都好,但也许平常阅读的书籍不广泛,或只是一昧的看死书,对事情不去多加思考,以至口试时回答的答案不是太肤浅,就是缺乏主见。

例如,问甲,你为什么想要念法律?我是学校辩论代表,老师认为我有好口才,适合当律师。那是你老师的意见,那你自己说呢?甲竟讲不出理由。问乙,你认为伊朗是否应该解除核能源开发?应该,因为美国说伊朗正秘密制造核武器。那是美国说的,你也知道美国是历史上至今唯一在战争上动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你怎么说?乙哑口无言。问丙,你赞成新加坡对贩毒者采取一律处死的做法吗?赞成,因为贩毒危害整个社会,应该严厉惩罚这些人。允许开赌场也会害了社会一些人,那为什么又可以呢?丙答不上来。

其实,这些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也不要求你在十五分钟内就讲出大理论。但是我们渴望录取的,是平时就学习对事情深思熟虑,在口试时展示有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忠于原则,有清晰目标,不感情用事,不盲从他人指示的优秀律师。

试想,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做事优柔寡断,一句“你怎么说”都答不上来,既不能说服自己,日后又如何能够说服法官呢?


蓝璐璐
24.4.10
===============================================
我想...

今天一整天都在忙,到了现在才有时间把文章播上来,自己都开始埋怨自己了!

最近,有好几位朋友都一直在“怂恿”我把《天平秤》的文章结成集出版,我想想也觉得是时候了。《天平秤》第一篇文章《方格子情缘》刊登于1993年3月20日。那时还是以手写的稿子,然后把誊写好的稿件以邮件方式寄出去,到现在用电脑直接把文章打好后,马上用电邮传给编辑,竟也匆匆过了17年!时间之快逝真让人无限感慨。

1993年,我写了大概五个月每周一篇的《天平秤》,后来因为须远赴英国剑桥修读法律硕士,就停写了。1994年底回来,1995年就生下了大女儿,1996年尝试再次提笔,但写了12个星期,因为要忙小孩、忙家庭、忙研究、忙教书,不得不再次暂停。一直到十年后,两个孩子比较大,我写作瘾又发了。2006到2007年,这一年多我不间断每周一篇,一共写了59篇文章,直到后来学院要我担任一些较重的行政工作,而大女儿那时也在预备小学离校考试,《天平秤》又得搁着一边了。2010年,我总算卸下部分行政工作,小儿子也上中学,在编辑的建议下,把以前每周一期的专栏改为每两周一期,这样压力就减轻许多,也希望这次可以写得久一点。

现在把以前《天平秤》的文章整理一下, 然后出版,算是给自己,和一直爱着我、在写作道路上支持我的亲朋好友及读者们一个交待。谢谢!

星期三, 四月 14, 2010

养儿反思录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4月14日

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在还未有自己的孩子之前,从未养过小孩,所以当年与友仁决定成立自己的家庭时,两人都是战战兢兢的。虽不知道前面等待我们的日子是否苦的比甜的多,我们还是禀着“天生天养”这个简单信念,来面对往后养儿育女的问题。

也许就是有这信念支撑着,因此除了生下女儿之前还买了几本育婴书,虔诚的读了几遍外,接下来就只靠着我俩长辈偶时给的经验忠告,大部分时间则是跟孩子们一起摸索学习成长。可能读者会笑我三句不离本行,但我确实把养孩子当成是人生作业,所以也定期做季期检讨,给自己打分。

如今女儿已经15岁,儿子小两年,都上中学了。养儿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入学前)算是告了一段落。 反思过去,孩子在身体健康方面还不错,很少生病:因为我跟友仁在念书时都曾是某项体育的校队代表,所以觉得让孩子从小学习体育技能,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在竞赛中也能认识到纪律,和学习掌握输赢得失,有利于心智发展。这项20 分我觉得我可得16分。

在品德修养方面呢?姐姐较温文有礼,从小深得师长同学爱戴,所以很好养;弟弟幼时调皮,也让我操心一段时候。几次我在教书时接到学校老师来电,都会心惊胆跳,害怕他又不知道闯出什么祸,因此我对他较苛刻,打罚也多。后来发现他脾气虽有点倔强,但生性善良,吃软不吃硬。我态度软化后,多一点疼爱和提高自己对他的信心,情况就有好转,现在他个性也随着年龄增长渐稳定了。这项可得14分。

功课学习方面呢?我认为这是最难控制的。孩子从老师和同学们身上已经意识到考试成绩的重要性,我若跟得太紧太心切,就会导致太大压力,但不盯着又觉得似乎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左思右想,最后采取的就是“放羊吃草” 政策,即设好范围就少干涉,只是从旁协助,让他们有自主学习权,了解自己的长短处,甚至是否需要额外补习课也由他们自己决定。孩子目前学习状况都还不错,但我这样子做,可能从亚洲母亲角度来说,大概只能得12分吧!

统计下来,这季总分60分满分,我得42分。虽不能算特优,但至少是优了!

蓝璐璐
1.4.10

===============================================
我想...

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起了小时的自己,也有惹妈妈生气的时候。

妈妈一边骂,一边说:希望你改次生的小孩像你,让你尝尝养孩子的辛苦!

当时听了会很害怕,觉得自己那么皮,如果以后孩子像我,那我就要像妈妈一样拿着藤条追着孩子,的确很劳心,所以就变乖了。回想起来,妈妈的恐吓倒挺管用。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孩,才发现孩子虽都不像我,但还是一样让做母亲的我操心。

我想这就是身为人母的“诅咒”。

圣经记载当年亚当和夏娃犯了罪,被逐出伊甸园时,上帝对夏娃说她日后必受分娩之苦。

其实生孩子虽痛苦(但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很多不痛苦的分娩方式),但都是很短暂的。相对之下,养儿育女的辛劳才是长期的。尤其是我们亚洲女子,对家庭孩子比较执著,所以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这种苦涩参半的日子可能会一直跟随着自己,直到终老。

看我自己的妈妈就知道了。

星期五, 四月 02, 2010

通告

《天平秤》自下期开始,从每两周星期四,改成每两周星期三在早报的《四方八面》刊登。

所以下期的文章将在4月14日见报,敬请留意。

谢谢!

星期四, 四月 01, 2010

盲点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4月1日

我喜爱女明星珊迪娜布洛(Sandra Bullock),很高兴她因《The Blind Side》这部改编自真人事迹的影片,而摘下第82 届奥斯卡影后之冠,所以特地向朋友借了这部电影的激光碟来看。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地方把片名译为《弱点》。从内容来说,我个人觉得《盲点》应该是个更为贴切的名字;因为此部影片要交待的,就是好几层人们因对事物的偏见和无知,而看不见或觉察不到的盲点。犹如片子里被形容成是颗洋葱的男女主角,《盲点》也需要观众把它一层一层剥开来,一边流着感动的泪,一边欣赏。

第一层就是美式足球术语里所谓的角度上盲点。在这运动之中,主帅四分卫通常都是以右手传球,而背对敌方的左面则是盲点,给敌方有机可乘,因此身为左截锋球员的护驾责任就显为重要了。影片男主角迈克熊腰虎背,身形魁梧健壮,但行动敏捷。在女主角莉安和教练的调教下,迈克终于学会专心致志的“罩着”队友之盲点,成为足球明星;本是充满盲点和茫无目标的人生,也从此有了新的方向。

第二层是学校老师对劣等学生定义的盲点。迈克是个黑人小孩,来自恶名昭彰的贫民区。老师透过他过去屡屡换校的纪录和测试出的低智商,便断定是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学生。幸好体育教练提醒大家学校是以基督教博爱精神为办校宗旨,众老师才恍然大悟了解到教育的真谛,齐心帮助迈克征服学习上的困难。

第三层是社会层次化和种族歧视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盲点。莉安一家人属于上流社会,所以外人对于他们会出手援助一个来自低阶层黑人小孩的动机,感到百思莫解。莉安一班贵妇太太团认为她是偶尔心血来潮,以救济迈克来炫耀自己慈悲心肠,所以对她的认真和执著非常惊讶。另外福利部黑人女官员则咬定莉安夫妇领养迈克是不怀好意的;而聘请位好家教来协助迈克考取优越成绩,促使他能够获得入学资格更是为了假公济私,帮母校密西西比大学培养明星球员,让迈克错过了上其他名校的机会。最终迈克一句话揭开了外局人对整个事件的盲点:“你为什么就不问我选密西西比大学的动机呢?我要跟我的家人上同一所大学!”

莉安一家人和迈克之间只有真挚和单纯的亲情,根本没有阶层和种族的分别;由于大家愿意站在同一个平台和角度上,所以没有盲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有盲点,如果有人肯诚心帮我们纠正,问题还是可以迎刁而解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成为“罩着”他人盲点之人,就如身为左截锋的迈克,是他队里负责保护四分卫盲点的护驾骑士,莉安则是照亮迈克人生盲点的守护天使。

蓝璐璐
27.3.10

===============================================
我想...

刚开始是为了珊迪娜布洛而看这部电影, 但看过之后,给我震撼的不是她的演技,而是这部电影里人物竟然是活生生的,存在我们现今社会这个事实。

世界上竟然还有像莉安这么好的人, 和像杜希(Tuohy) 一家人这么宽宏善良的家庭!

其实珊迪娜布洛在此片内的演技只能算称职,其优点就是自然,不造作矫揉,令人看起来很舒服, 但要成为像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的演技派高手,也许还要下一番功夫。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她打败梅丽尔, 把这届奥斯卡小金人捧回家。

虽然私心免不了,最大原因是觉得这部片子实在是太好了,希望更多人会像我一样因为珊迪娜布洛得奖,而决定看这部影片。

《盲点》并没有如《阿凡达》那种高科技浩大的场面,可是内容之丰富却远远超出前者,而带给观众的启发性、鼓励性、建设性等,好得说不完。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等待的就是这么一套影片呀!而世界要的就是多一点像莉安杜希的家庭。

后来,我把《盲点》看了三遍,其中两遍是跟孩子们一起看的。

把光碟还给朋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也要到店里买一套自己收藏!

星期四, 三月 18, 2010

矛盾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3月18日

“矛盾”这词很特别,本身就违反常理,因为“矛”和“盾”这两字是不应共存成一词的。你看过有把矛和盾拿在同一手里的士兵吗?敌人来了他是要攻还是守呢?所以这两者是无法相容于一个空间,其一必须彻底被拒绝,万事才能向前迈进。

但现实里矛盾的事情却常出现。

譬如个人。日前看到一则消息,香港影星米雪相恋二十多年的男友尹志强在大年初三癌症病逝。尹志强生前多次向米雪求婚,但她只愿同居却始终不肯对结婚颔首,一直到他临走不久前才反向男方求婚。可惜男友那等得了,婚没结成便撒手人寰,米雪这时才想要举行冥婚以圆尹志强心愿。结婚是要让两个人享受夫妻共同的空间而成立的,缺一人不可。在双方同存于一个宇宙时坚持抱独身主义,却在另一个离去后才懊悔。而形式上的结合,又有何意义呢?这是人对婚姻的矛盾。

譬如社会。今年三月《读者文摘》亚洲版在几个大城市进行调查后,公布了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最受信赖行业排行榜。三地的人民竟都不约而同把消防员这行业推举为榜首,甚至比医生、法官等职业都更受人爱戴。在新加坡,银行家、律师、金融业者和房屋经纪则敬陪末座。但如果反过来询问今年高中水准刚拿到成绩的毕业生,他们上大学最想选修什么课程,或是以后欲入那个行业,恐怕没一人希望当最受人信赖的消防员,不少人却会争先恐后打算成为那些即没有公信力,又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低人格的银行家、律师,和金融业者。这是社会对价值观取向的矛盾。

譬如人类。我们一直在科技研发上努力不懈,不外是为了让大家生活更舒适优裕,世界更进步美好,但期望和事实却似乎常是背道而驰。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真、手机、电邮等的发明,本意应该是取代人类传统写信、面对面交谈等耗时的沟通方式,让讯息更快传达给对方,大家可以省下时间过更安闲自在的日子,多享受和欣赏上天为我们创造的美丽世界。现实并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变得比以前忙碌,身心更疲惫;时间不但没被省下来,反被我们在追求高效率的过程中流失得更快。这是人类无法善用科技的矛盾。

这些矛盾不是理想状况,肯定让个人、社会、甚至整体人类因悔恨而裹足不前。唯有等待我们都了解到选择只有“矛”或“盾”,两者不能共存,而我们必须辨识轻重,毅然放弃另一个,人类的身心才不再受矛盾束缚,在各自有限的日子里活得悠然自得!

蓝璐璐
8.3.10

===============================================
我想...

我们周围真的有很多人每天都生活在矛盾之中, 但又不愿意承认。我有一位朋友,见面时话题总围绕在他对新加坡的埋怨:社会不自由、言论不自由、教育对小孩子压力太大、外来人才跟他抢工作等。

我见他在这里活得那么不开心,就问他为什么不考虑移民呢?他条件那么好,哪个国家都会抢着要他的。

他苦笑,然后腼腆的说:走过那么多地方,还是这里好。社会稳定、安全, 是养小孩的好地方;政治不会每天出现变局,突然而然的吓人一跳;政府如何用人民的钱,我们大体上都知道;在新加坡受过教育的小孩,到哪里继续深造都是名列前茅,新加坡学校的文凭在很多地方不但被承认,还被视为品质保证; 外来人才吗,唉,在国外我们也是被视为外来人才遭人嫉妒, 倒不如在自己国家指指点点他人好....

人,就是那么矛盾。

星期四, 三月 04, 2010

十二位平凡的超人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3月4日

如果我跟你说,你若犯了过错,将由12位普通、毫无法律基础的人投票裁定你是否有罪,而他们的决定将关系到你的人身自由,甚至于你的生或死,你会做何想?


这在我们新加坡的司法系里是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早在1969年就废除了陪审制度。但传统以来,在英联邦法律系统的始祖国英国和一些国家里,陪审制度 (trial by jury) 都被视为是捍卫公平、自由和人权的基石。在陪审制度下,被告有罪与否由陪审团多数表决裁定,而法官的角色只是判刑。

只不过陪审制度一向来都是备受争议的。1994年轰动一时美国足球明星辛普森(O J Simpson) 的杀妻轼友双尸案, 就可以明显看得出这制度的弊病。当时辛普森杀人的证据确凿,但最后陪审团还是被辛普森砸下350万美金聘请的强大律师队伍说服,判辛普森无罪,而法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走出法庭,逍遥法外,却无计可施。最近在英国广播的国际电台(BBC) 听到一则对英国法院研究的报道,令人再次对陪审制度的效益打个大问号。

这项为期两年的调查指出,在英国刑事案的陪审员中,有三分之二在投票裁决前,听不懂法官的口头指示,五分之一甚至完全忘了法官要他们考虑的问题(所以天晓得他们到底如何投票)!另外,有些过于热忱的陪审员为了更好地尽其公职,在案子审判的过程中不理会法官开审前的劝告,私下上网找寻和阅读与案情相关的资料,殊不知这会妨碍到他们最后决定的。

在刑法原则上,陪审制度本来是应该比单一由法官作裁决的法律体系来得更公正的。因为一个嫌疑犯是否有罪,不是由一位法官说了算话,而是要让12位没学过法律的普通社会人士,以客观的角度来鉴定这个人在事实上有没有作了违法的事。

只不过若要这制度真正发挥其功效,前提就是这12位所谓的“普通人”,都必须是非凡超人:因为他们不单单要能够很理智的分析所有呈堂证供,懂得察言观色和识别证人什么时候撒谎不可信,而且定力还要坚固,才不会被辩护律师三寸不烂之舌所迷惑;更要能够丢弃自己的文化、种族和宗教包袱,坦荡无私,不让主观介入其判断。有时还需要耐得起寂寞,守得起孤独,因为在案子过审到下判期间,他们都须与外界隔离,而碰上复杂棘手的刑事案子,这甚至会拖上好几个月!

如今这项英国调查显示,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外,理想的陪审员还必须要有超强的记忆力和聆听能力,再加上可以抵挡上网诱惑的克制力,才不至于有误判的嫌疑!

像这样子12位平凡的超人,请问要上哪儿去找呢?

蓝璐璐
21.2.10

===============================================

我想...

记得以前还没上大学时,看过郑裕玲与周润发主演的港剧“火凤凰”,律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像湘漪和郑裕玲当时的大状那个样子:在法庭上英姿非凡、威风凛凛,审问证人时咄咄逼人,令那些坏人(通常咄咄逼人只会用在坏蛋身上)难以招架,而面对陪审团做总结陈词的时候,言词流利、妙语连珠,让每位陪审员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赢了官司。

但上大学后,才发现我们早就没有陪审制度, 所以在法庭上也没有那种戏剧化的场面,难免好生失望!

后来,对法律制度有了了解,再看看时下还有陪审制度的法系所碰到的种种问题,觉得当初我们废除陪审制度是对的。

我们看香港法律剧,好人终究会冤情得雪,坏人即使使坏,骗了陪审员,最后还是天网恢恢,被判入狱。

但戏剧归戏剧,在现实里,因陪审团受控制或某原因误判的例子,远比因法官失误而判错的案件多得多了。而坏人一旦放出去,就通常捉不回来了。

尤其在新纪元新科技的冲击下,坏人犯罪的手法越来越高明,案子十分复杂,不是一般没有法律背景的老百姓可以看清楚明白的,所以英国法院做得好,陪审制度的利弊真的是有必要再重新检讨。

星期六, 二月 20, 2010

“软实力”上了早报《逗号》第7期

我刚刚到早报为中学生设置的《逗号》网站上游览,发现我上一篇“软实力”(2月4日刊登)被江凌老师改编为最新一期(第7期)的阅读补贴*,甚是高兴!

这比我学术文章被录取,并刊登于顶尖学术杂志上,更让我有成就感!

我知道现在很多中学校都有要求学生们订阅《逗号》,所以便把我那两个现已上中学的小瓜(彦妤中三,彦廷中一)从房里叫出来,问他们有没有看到这期的阅读补贴。

果然不出我所料,除非学校老师把这指定为必交的功课,孩子们只会翻翻看图片,都不会仔细去看报内的文章,甚至连大大的标题(我每次写一篇文章都会叫孩子们念一遍)都会错过!唉!

其实,我会再次为《天平秤》执笔,虽然一大原因是兴趣(也因为一些亲朋好友和读者们的不停“怂恿”),另一主要因素是为了我和朋友们的孩子,还有教会里的中学生。希望借此能够提高他们对华文的喜好,让这些平时社交圈子内都以英语交流的孩子们,会因为认识我,而相信我们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国人,也是可以把华文华语掌握好的,因而愿意开始培养阅读华文文章、报章、杂志,甚至华文文学的好习惯。

不过,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语文都必须是自愿的,不能存强迫性质,不然就会产生反效果。所以我们也只能慢慢诱导年轻一辈的人,让他们了解到掌握好一种语文,事实上就是拥有了一把可以开启一个族群智慧宝库的钥匙,更何况这种族已珍藏了5千多年的宝库内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呀!


*注:2006-2007年写的《天平秤》,也曾有几篇文章被当时的“爆米花”改编成阅读补贴的读文。

另外,上次忘了谢给我这篇文章灵感的学生,这次要好好谢他了!谢谢你,Hsin Hsi.

星期四, 二月 18, 2010

明天,只有一天的距离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2月18日

我没看过这部影片,却因听过里头歌曲的一句话,而觉得这必定是部好片子。

我说的是“孤女安妮”(Annie)这部改编自美国漫画的歌舞片。这出于夏诺•戈雷 (Harold Gray) 笔下的长篇漫画,从1924年一直在芝加哥论坛报 (Chicago Tribune) 连载了40年 ,后来被编为电台广播剧、百老汇歌剧、电视连续剧,也两度被拍成电影。

虽是以不同媒介呈现,和由不同女童星诠释,女主角安妮从始至终是一位开朗、面对困难不向命运投降的10岁孤女。她为了找寻亲生父母,逃离孤儿院,带着一条野狗到处流浪,后被一位富翁收养为义女。而安妮每次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唱一首名为“明天”的歌来勉励自己和鼓舞别人。歌曲内几段是:

“太阳明天会升起来,
我可以跟你打赌,
明天,必定有太阳!

我只要想着明天,
连心中的蜘蛛网,也会一扫而空!
一切忧伤都不见了!

明天啊!明天!
我爱你,明天!
而你永远只有一天的距离!”

我非常喜欢“明天,只有一天的距离”这一句话。

这真是一句简单,却又是那么振奋人心的格言;仿佛一句咒语,念了会令人破愁为笑。

因为有明天,我今天考试虽然考得不好,或是在工作上被老板骂了,我仍然有个可以寄托希望的明天。而等待明天,我不需要像《西厢记》里所写的一样望穿秋水,因为它与今天只相隔一天,所以不会折腾或考人能耐。

明天一定是个崭新的一天,你我都不知道它将会如何演变:我也许会接到通知,说老师把成绩改错了(这在我读书的时候,就曾发生过);或老板自觉反省之后,认为我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再不然就是有另外一件好事出现了,冲淡了我抑郁沮丧的心情。

即使明天没有令我雀跃激动的事情发生,我仍然因为对明天有所期盼,在守候的过程中能够安心吃一顿餐,睡一晚好觉。等明天到了,那时我对人对事的看法或许会不同了:成绩其实不能算太坏,老板的训话也并非那么逆耳。最好康的事,莫过于每一天肯定都有个明天,而每一个明天,都只有一天短短的距离!

所以你说,这一部一句歌词就能有这么大震撼力,甚至可以改变人生观点的电影,又怎么可能不会是经典之作呢?

蓝璐璐
10.2.10

===============================================
我想...

这一篇刊登的时候还是过年期间,本也想写一篇应节的文章,托虎年的福来凑凑热闹。

但随后想想,今天已经是初五,想必什么新年寄语、虎年祝福等类的话语都让前几天的专栏作家们写得七七八八了, 再重复大家讲的东西也没什么意思,所以就以另一个角度来勉励自己与读者,希望新的一年大家更朝气蓬勃,对明天和未来都充满信心!

虽然,对某些人来说,明天的到来不一定是他们所期待的。但是,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世上的一天,明天肯定会报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抱着世界将在2012年灭亡思想的人士, 会对此论提出异议)。

与其悲观活着,倒不如乐观正面一点对待下一分钟。相信我,时间必定比你以颓废态度去对待过得更快的!

你看,一眨眼,不又是新的一年了吗?

顺便附上这首歌"Tomorrow"的原版歌词全文:-

The sun'll come out
Tomorrow
Bet your bottom dollar
That tomorrow
There'll be sun!

Just thinkin' about
Tomorrow
Clears away the cobwebs,
And the sorrow
'Til there's none!

When I'm stuck a day
That's gray,
And lonely,
I just stick out my chin
And Grin,
And Say,
Oh!

The sun'll come out
Tomorrow
So ya gotta hang on
'Til tomorrow
Come what may

Tomorrow! Tomorrow!
I love ya Tomorrow!
You're always
A day
Away!

星期四, 二月 04, 2010

软实力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2月4日

我跟很多国人一样,一向都为我国在很多世界排名榜上,能够名列前茅感到高兴和骄傲。但隐约间却会忧虑我们在向美好前景冲刺的过程当中,是否会遗落掉什么?

昨天一名已经毕业了7年的学生约我吃饭。与他的一席谈话,让我深感欣慰。

我这学生拿了荣誉学位,在一家规模甚大驻本地的美国公司工作了6年后,决定重返校园,报读我校与中、韩国两地的名校联办的三地双MBA文凭管理硕士课程。

我们昨天见面时,他刚上完上海的学段,回来过年,接着又要到首尔上课了。我问他有何心得?他说收获很大。在师资和学术知识方面,并不觉得与当年上大学时有很大的差别,但真正让他感到震撼和觉得受益匪浅的,是他在跟同学们交流时所学到的软技能 (soft skills)。

我说,软技能如个人情商、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等的重要性,我们早几年就知道啦,在课堂上也常强调。

不,学生说。其实这几年我们新加坡人一直学习和强调的软技能,主要还是以西方文化透镜来看的, 所以我们跟西方国家如美国、欧洲人做生意打交道,宛如自家人,殊不知我们已渐渐失去亚洲人本能的软知识,一直到我与中国、韩国人交流,才悟道自己都不像是个东方人, 这不只是会不会说自己的母语,或是懂不懂亚洲文化的问题。

譬如,西方讲求透明、精辟、准确,“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软技能不会要求我们改变事实,只不过讲话的语气和态度要配合场面。但是东方的软技能就比较多层面,即使答案是“不是”,对方心里也有数,但就是不能点破,要给对方一个希望,哪怕这希冀是多么的渺茫和不可能,让对方抱着这万万分之一可能会是“是”的憧憬,也是一种礼貌的态度。

其实,学生口中这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并不新颖;但令我振奋的,却是这话是来自我们新加坡第三代国人口中,这是当我们在很多硬件设施和实力上什么都不缺,都取得世界等级的时候。是的,软、硬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就像是凌空飞翔鸟儿的双翼,唯有我们领悟到软实力跟硬实力是同等的重要,我们才能够远瞻前方,继续迈向进步的道路!


蓝璐璐
2.2.10

===============================================
我想...

这一篇写得很匆忙。

上星期友仁的阿姨突然病危,我家翁家婆连夜从太平赶过来,总算见到她最后一面。

去年圣诞节还看到她老人家,与家人(即友仁的表姐妹)欢聚,精神不算很好,但是很开心。没想到过不了华人新年...人生真的变幻无常,所以应该多把握时间与家人团聚,做令自己开心的事...

星期四, 一月 21, 2010

钻石婚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月21日

我问丈夫:钻石婚纪念晚宴,要送主人翁什么礼物?

丈夫有点惊讶:在现今离婚率这么高的社会里,金婚都已经很罕见了,怎还会让你碰上如凤毛麟角般稀有的钻石婚?

我当然晓得这是我的福气,但也造就了我的烦恼。婚龄纪念日的命名,是根据西方夫妻在当天相互赠送规定礼品的习俗而得来的;若有庆祝会,客人则会以婚龄名字为主题来送礼:即银婚送银盘,玉婚送玉器,金婚送金首饰。婚龄越长,礼品的价值也相应提高了。所以严格来说,参加犹如钻石般珍贵的六十年结婚纪念,是要送钻石或与钻石相符的礼品。

我说,好的钻石我是买不起的,送红包显得太落入俗套,送瓶酒又觉得酒的档次太多了,要挑一瓶能够与钻石相匹配的酒,得花上好几千元,也不见得就能表达我对此晚宴的尊敬和重视。

丈夫说,那不如就买张卡片,写上一些祝词吧。我说,在英国或美国,人们对这种能够共度超半百年婚姻的神仙眷侣,非常仰慕和膜拜,甚至连英国女皇或美国总统在习俗上都会亲自写信祝贺这对钻石夫妻的。我虽不知我们这里有没有这种习俗,但若真的有,那我的祝词相比之下就太微不足道了。

丈夫问,他们缺什么吗?我说,什么都不缺。六十年同甘共苦,白手起家,做丈夫的从不动粗,做妻子的一心爱丈夫爱婆婆, 两人携手度过了万多个酸甜苦辣的日子,现在经营一家上市公司,下面几间子公司,七艘货船,子女八名,孙子二十七名,曾孙五名。四代同堂,家庭和睦,相亲相爱,连这次的晚宴也是儿孙们替他们筹办的。而他们的钻石婚庆典,从雅加达到新加坡到香港,出席的人数上千。大家不外都想亲眼目睹什么叫做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我想更多人跟我一样,希望能够感染点主人翁的喜气,继续相信这世上还有爱公主一辈子的王子。

丈夫听了摇摇头说:看样子你只能带着真挚的感谢赴宴了,因为我想这钻石婚宴真正的意思,与其说客人送主人钻石般贵重的礼物,倒不如说是主人与客人分享人人梦寐以求的宝贵美满婚姻方程式,以实践证明一对夫妻若真的有心,互相容忍与礼让,是能够俩人紧牵着手,一起走过一生一世的。钻石婚不就是“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好的证据吗?能够执子之手一起到白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作者按:此篇为祝贺林联兴先生和蔡凤英女士结婚六十周年纪念 (钻石婚) 而写)


蓝璐璐
18.1.10

===============================================
我想...

这真的是我第一次参加钻石婚宴。主人翁有多大岁数呢?林老先生今年82岁,林夫人77岁,两人非常恩爱.

林先生其实不是一位普通人,我会认识他,是因为他在11年前是我的学生。 当时国大企管学院开办高级文凭班课程。修这个课程不容易,两个星期一门科,每天学生要上差不多7-8小时的课, 每学段结束后还有考试。但71岁林先生竟然也报名修读这个课程,是我们学龄最大的学生(至今好像还没有人破此纪录)。林先生上课比谁都认真,好学不倦,深受所有同学钦佩和爱戴。后来林先生修完了这个课程,还到华夏修读上海交大的MBA课程,接着继续修读博士学位,终于在2007年成为林博士!其好学和努力的精神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这次能够再次听到他的佳讯,非常艳慕,也实在替他高兴!

我跟友仁说,让我们祈求能够活得久一点, 也来渡一渡钻石婚!

星期四, 一月 07, 2010

祝福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10年1月7日


上个月的圣诞节期间,我在写或回复电邮的时候,无论对方的宗教信仰背景,都一律附上一句寄语:圣诞节平安!或是Have a Blessed Christmas -- 即‘圣诞节蒙恩’的意思。

我也有考虑过,若对方不是基督徒,那她/他会不会介意我的这一句话?反观我收到的邮件上,大多数人都是写上“佳节愉快”、“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Happy Holidays”等字句, 有些还是来自我所知道的基督徒。大概大家都认为宗教在我们这个多元种族的社会,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在写祝语的时候,还是挑比较中立的字眼好些。

但我想了想, 还是没有修改我的祝词。

祝词,在于的是献上寄语人的心意,是一个没有要求回报的愿望给予。除了期盼接受者,就如祝词的字面上得偿所愿之外,系在字里行间内更多的,应该是寄语人的关心和思念 --- 因为无论是客套话还是真挚的祝福,我们只会祝愿朋友和喜欢的人。

既然是衷心希望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会发生在对方身上,即使是我们信奉不一样的神,出自爱与关怀的心意还是不变的。相反的,倘若有一位朋友,愿意与我分享他诚信一直伴随他的好福气,我唯有感激,又岂会介意这福气的来源呢?

我一向觉得写得最好的祝词,乃来自美国一位90年代摇滚音乐歌手王子(Prince)笔下的一首歌:我祝你天堂 (I wish you heaven)。试想想,不论我们的宗教背景,信不信这世上是否真的有天堂,但天堂在深信它存在之人的心中,肯定是最好的地方,而祝愿者希望对方享有天堂般的福分,怎么不是最好的祝词呢?这跟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 剧中的一句经典祝词:我祝你所有你渴望的喜悦 (I wish you all the joy that you can wish), 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其实,祝词不需要辞藻华丽;句子过于复杂,有时反而会让人感受不到对方的诚意,所以平时我喜欢用的祝词就是简短的一句:祝好 (即希望对方一切都好),或是:祝平安(在现今经济和局势都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平安似乎是对亲朋好友们最好的祝福了)。在捎上祝福时,也奉上真心和祈祷,我认为就是一个很好的祝愿了。

在此, 祝大家新年蒙恩、平安!


蓝璐璐
1.1.2010

===============================================

我想...

又是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始... 儿子上中一、女儿上中三、我开始在法学院和商学院两边跑、筹备新课、开始新研究...


又会是忙碌的一年!所以除了祝福大家,也要祝福自己健康 :-)

星期三, 一月 06, 2010

2010年的《天平秤》

我刚接到通知,2010年《天平秤》的第一篇文章明天就见报了!

星期五, 一月 01, 2010

注意此栏!Watch This Space!

《天平秤》自2007年7月在早报《四方八面》暂停后,至今竟也匆匆过了2 1/2 年的时间!

今年,我在工作上面作了一些调整,小儿子彦廷下星期一也要开始他的中学生涯了,所以我想再次为《天平秤》执笔。相信新一轮的文章很快的又可以与喜爱这个小专栏的读者们见面了!

具体刊登时间我还必须与报馆接洽,到时会告知大家。不过,这次《天平秤》不再是每星期一次见报,而是两星期才刊登一期。我非常感谢报馆的这种安排,至少我压力不会这么大,也希望这次《天平秤》可以写得比较久一点。

非常感谢朋友和读者们这段时间对我和专栏的关心和鼓励,希望《天平秤》再次出击,不会让大家失望!

祝大家新年蒙恩、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