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七月 09, 2007

奶奶、婆婆、嬷嬷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 2007年7月9日

上周二在早报的《交流站》看到一位读者的信件,道出我一篇文章《感激,就要说出来》里儿子“错”把我妈称为奶奶,虽然很感激他如此细心的阅读我的文章,但这样一来我就不得不把我们家族背景写一写,也要劳烦读者听听我的奶奶、婆婆、嬷嬷的故事了。

我爷爷是早期移民,祖籍广东大埔,客家人,而我爸是第一代新加坡人。我妈妈虽也是客家人,在家却讲福建话,嫁给我父亲则响应新加坡政府当年的号召,家里一律不讲方言,只讲华语。只有在称呼长辈的时候,我们用的还是方言, 因此爷爷是“阿嗒”,婆婆是“阿内”(客家话),外公是“阿公”, 外婆是“阿玛(嬷)” (福建话)。

友仁则是广东人,在老家都讲广东话,不会讲华语,而我除了会看港剧外,也说不上几句广东话, 所以我们在沟通上都一律用英语。一直到孩子们出世,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尤其是在称呼长辈那一环上,爷爷公公还好商量,但在称呼婆婆外婆时就非常伤脑筋。

第一, 广东话的婆婆是“阿玛(轻声)”(家婆说这是他们家族的叫法),福建话的外婆是“阿玛(第四声)”,再加上自己的“妈妈”,对于刚刚学会说话的小孩来说,喊起这三个名词就好费劲,使几个妈妈之间不得不做一些“内部”调整。第二,家婆还是保留“阿玛(轻声)”,我妈就必须考虑采用“外婆”,但是我们家族一向对于华人传统的内祖和外祖之分歧有异议(孩子们必定会问:有外婆,就有内婆。而内外的差别非常明显),只好让妈妈自己选一个给孩子们叫的昵称。

我妈想了许久,决定用“奶奶”作为孩子们对她的称呼,我们也尊重她的意思。 一来解决与我家婆在名称上的冲突;二来这是华语,虽不是正规的称呼,也不会与任何方言互相抵触;最重要还是为了让内孙和外孙的孩子们之间不感到有任何隔膜:我和弟妹的小孩都同时喊我妈“奶奶”,从外人眼里看来较为奇特,但是孩子们却非常欢喜。孩子们长大上学后,在学校认识到婆婆/奶奶和外婆的分别,考试出题错不了,但看到我妈时还是很亲切的叫“奶奶”,也了解长辈们的一番苦心。

在写文章的时候,由于我是写实况,也为了给孩子留个纪录,因此就照实写。本来考虑是否该加个括弧做个解释,但为了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乐趣,而文章重点也不在于谈奶奶、婆婆、嬷嬷的故事,所以就搁着,没想到还是让聪明的读者看出其中的差异。这说明了我们在口头语和书面语,有时是不能够那么统一; 因为口头语是活生生,书面语则是比较死板和尊重语法规则的。另外,掺杂了方言的中文称呼,有时真的不如字面上的奶奶、婆婆、嬷嬷,分得那么明朗和简单。更为要紧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称呼长辈,重点还是让他们开心,语法规矩不是那么重要。

最后,为了避免大家以为我们家族是长辈称呼语法不分的,一定要说明:由于背景特殊,除了外婆有特别的名称选择权外,其它一律都是叔叔、婶婶、姑姑、姑丈、舅舅、舅妈、阿姨、姨丈等, 这是无可妥协的。


蓝璐璐

4.7.2007

=====================================================

我想...

讲起这件事,当年我妈还差点与家婆吵了起来。

家婆说广东话的称呼应该是嫲嫲(祖母)、爷爷(祖父)、婆婆(外祖母)、公公(外祖父)。

但妈妈说福建话的称呼是婆婆(祖母)、爷爷(祖父)、嬷嬷(外祖母)、公公(外祖父)。

所以共同点只有爷爷公公,而嫲嫲嬷嬷两个称呼差不多同音,但谁也不肯用“婆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大概觉得听起来好像很老) , 最后妈妈干脆选“奶奶”作为内外孙的称呼(因为妹夫是福建人,妹妹的小孩称祖母为婆婆),家婆也没有异议, 大家开心就好了。

我是这样觉得,有时候一个家族的事情,是很难用括弧内几个字解释得清楚的。而《感激,就要说出来》的要点也不在于讨论到底是奶奶煮的蛋比较好吃呢?还是外婆煮的蛋比较好?重点是女佣雅蒂的卤蛋很好吃!没想到后来竟引起了茶杯内的一场风波...

题目应该称为“嫲嫲嬷嬷和蛋的故事”...

4 条评论:

匿名 说...

嗨老师, 我家公很忌讳孙儿们叫他"公公" !大概看太电视节目,总是认为"公公" 就是太监!!!

蓝璐璐 Lan Luh Luh 说...

哈哈!其实称呼老人家,主要就是让当事人开心,叫什么还是次要,你说是吗?

刘老师 说...

璐璐:

总会有些读者喜欢舍本逐末,鸡蛋里挑骨头或断章取义,相对来说你真是个有耐性,认真诚恳且事理分明的作者。想你也是个亲切友善的老师。
我嘛,喜欢从文字中分析人的性格思想,也许是做培训的后遗症。
加油啊,很多公公婆婆,姑妈表叔都在关注你的文章:)

蓝璐璐 Lan Luh Luh 说...

流苏,

每一次你留言鼓励,都让我很感动,真是非常感谢!

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 因为没什么人注意,所以写得非常轻松自然。写到后来渐渐多人关注我的文章,就感到有点压力了。

虽然我不介意读者讨论我的文章,但是看到读者在阅读我的文章时,重心不知道放在那里,就觉得有点悲哀和灰心。毕竟我写文章的宗旨就是希望能够浅白宜读,少一点繁文缛节,因此心想到什么,就去写,也没有从太多角度去想(又不是写学术论文!),所以有时看到读者从一些我没想过的角度来看我的文章时,难免感到错愕。

不过,我也想过,若是在写每行字都要去揣摩别人会怎么想,我会很累的。所以我还是会保留我一贯的作风,心来笔落,就这样!不过有时可能就要多一点朋友的鼓励支持了!哈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