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07年1月8日
最近看了美国一本畅销书《怪异经济学》(Freakonomics),作者对美国现今一些社会现象作因果的分析。其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论点:美国犯罪率自1995年高峰期过后,突然下降,不是因为经济好转,或是警察素质提高,而是与1973年一起著名的官司有关。
在这起案子Roe v Wade ,一名21岁隐名的女子(美国法庭一般都把不列名或身份不明的女子称为Jane Roe 或 Jane Doe)于1970年向法庭要求,允许她在当时尚把堕胎列为非法罪行的德州,打掉腹中的孩子。她酗酒,并嗜毒;没受过教育,也无业;曾生过两个孩子,都让人领养, 所以她不愿再生下一个她不要的孩子。她的情况被当时积极争取政府将堕胎合法化的组织知道,便资助她向法庭情愿,与市政府进行了一场历史性的官司。官司打了三年之久,孩子都出世被人领养去了,最终等到法庭判她胜诉:即成龄女子有权自由选择要不要生下腹中的孩子。这判决后来成为美国所有州通过堕胎法令的奠基石。
但故事还没结束。作者发现接下来一年内美国有75万名女子选择合法堕胎,1994年则是合法堕胎后生出来的孩子步入青少年期。得到的结论就是:由于出生于不良环境家庭的孩子减少,所以犯罪率跟着下降。
以前念书时也读过Roe v Wade, 但从未想要把一起堕胎案和20年后的犯罪率挂钩起来。作者的理论虽没有很正统的数据支撑,却不无道理。翻开报章看,与犯罪扯上关系的人,多数儿时家庭环境都恶劣。此外,还未出世就被母亲想遗弃的孩子,长大后又怎么懂得去爱护这个社会呢?只不过事情从后面来看很清楚,当时恐怕没人会推算到这么远。
这就是像巴西挥动翅膀的蝴蝶对风行的影响,甚至是纽西兰打嗝和放屁的牛只所产生的温室现象:不要轻视小事件,因为它很可能就是整个系统成败的起因。最担心就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他某行为的严重性,而事情一旦启动,不良后果就像是缺了口的水坝,汹涌夺出,怎么挡都档不了。例如在印尼农场点燃第一把火的农民,很难跟他解释他就是东南亚每年十月烟雾的罪魁祸首,而大家为了这把火要做的补救工作,竟是如此的劳民伤财。
我们不可能阻止所有事情的发生,但至少能够常扪心自问:我是否在有限范围内,尽可能顾及到我言行举止对四周人的影响,避免做了像蝴蝶挥翅的连环效应?更有没有认真对待一切所赋予的责任?
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今晚我们大家都可以安心入眠了。
蓝璐璐
11.12.06
=================================================
我想 ...
一向都对“蝴蝶效应”这个名词感到不可思议。这么美的词,但是要反映的通常是不好的后果。
以前总觉得这种效应好像太过牵强,有点把事情夸大的感觉,但是后来想想,其实这就是因果关系拉得比较长的解释-- 不管拉多长,过了多少时间和跨过多少地理障碍, 我们都是属于一个世界大系统,和同一个空间的人,因此另外一个地区发生的事情,多多少少都会有微波效果。
只不过随着地球因科技发达变小,天灾人祸的范围变大,我们大家需要承受彼此行为所带来后果的机会, 是越来越多了。
2 条评论:
你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正在做一个档案,专门收集文章与作品。 我正在收集您的文章, 并需要您的个人资料,请问您能回答一些问题吗?
比如说:
1)蓝璐璐是您的真名吗?
2)您今年几岁?
3)您的出生日期是几号?
我还有一些问题,我想知道一些关于您的资料, 我在网上已找了很久,但依然不能找到我想知道的东西,请您尽快答复, 我的email address 是:
camelia.cam.93@gmail.com
请尽快答复,谢谢!
camelia
Camilia,
你好!谢谢你对我的文章有兴趣。
蓝璐璐的确是我的真名呀!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我的名字的文章(Blog 刊登的时间是28.9.2006 "我的名字"),你可以去看看。
问女人的年龄与生日日期是蛮敏感的,不过,我跟《我报》的副编辑蔡深江曾是华初同年同学 (不同班), 所以,他在他的blog上有公布他的年龄, 你也可以去看看 http://chimkang.spaces.live.com/。
生日,真的需要吗?我还没有心理准备要公布我的生日日期,下次好吗?
我网上的资料大多数是英文资料,你可以输入"Lan Luh Luh" 找找, 或是到国立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网站看http://bschool.nus.edu/staff_profile/cv.asp?ID=59
谢谢!
蓝璐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