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三月 02, 2011

你也逃不掉

《联合早报 -- 四方八面》2011年3月2日

人,有时平白无故遇到太离谱的好运,应该怀疑自己是否在做梦,不然就是好运背后另有乾坤。譬如说,当公司小文员的朋友有天突然发达,一夜间汽车洋房什么都有,还要与你合伙做生意,并借用你的名字登记一些资产:此人可能盗用公款。另外,珠宝行有天走入一位豪气客户,不计价钱欲以大手笔的现金向你购买多颗高品质的钻石:这顾客也许想借用你公司来为他洗黑钱。


事后若东窗事发,该人受法律制裁,你可能也逃不掉。

最近一些曾参与美国金融巨骗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投资公司的受害者就遇到这问题。

麦道夫在2009年因650亿美元的庞氏诈骗案(Ponzi Scheme),被美国法庭判处150年的监禁。所谓庞氏骗局,就是以一个虚拟高回报率的投资计划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资,把新加入投资者的资金转成高利息支付给旧投资者。麦道夫的庞氏骗局经营了8年,无人觉察其中内藏玄机,原因是此人在金融界赫赫有名,给的回报率又极高,再加上参加投资计划的都是达官贵人,口碑很好,所以从没人真正调查这计划的背景。直到有天雪球滚得太大,碰上金融风暴破掉了,大家才发现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只是南柯一梦!

当年受害者多至7000名,很多是大银行、投资基金、富豪、明星等,也包括普通平民百姓。法庭委派的资产清算托管人皮卡德(Picard)在为他们追讨麦道夫的巨大债务时,首先开刀的对象竟是也曾把大笔资金投入于麦道夫的投资计划,原则上同样是受害者的金融机构。而皮卡德要他们归还过去从麦道夫那里得到的利润。

在法律上,托管人在追算违法者的资产过程时,若发现有第三者在知情下从违法者手上接过资产,这资产就被归于推定信托(constructive trust)之下,托管人可以从第三者手中把资产“爪耙”(clawback) 回来,分给其他债权人。但这些金融机构自己也承受损失,血本无归,为什么还会被起诉呢?

原来在麦道夫的投资计划下,投资者每年无论市场好坏都能够分到10-12%的利润,这种回报率老实说离谱到令人咋舌。作为金融市场主体的这些机构接到这种收益,怎会不过问来源?即使不知内情,多少也能猜到这或许是通过不法手段取来的。而这种“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也可构成“知情”,让所得的利润成为推定信托的资产。

所以,有时某事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应该提高警惕,因为它或许就是假的了。

蓝璐璐
27.2.2011

========================================================
我想...

友仁今早问我写了什么,我说关于麦道夫庞氏诈骗案。他说不是审判完结了吗?我说后面手尾还多得很呢!这种案子就像是挖到了一个大粪坑,越挖越臭,最后凸现的就是人性的贪婪了。

友仁说,题材适合我们这小社会吗?我说适合呀。所以题材取角很重要。我觉得现在对付这些所谓麦道夫“受害者”的法律依据就是,他们事实上都知道或可以猜得到麦道夫给他们的回报乃不义之财,但就因为贪婪其高回报率,选择不拆穿麦道夫的假面具,才能让此人横行霸道于美国金融界这么久。所以从麦道夫那边得到的收益应该全部“充公”。

这种为虎作伥的行为,其实在普通情况也可发现,就如我在文中所提到的两个小案例,其实都是真实的,往往都是“贪”这个字害死人。

当然,法庭还是会进一步了解到底受惠之人是否“知道”对方是在违法情况下接受钱或资产,而“知道”的程度就要看当时的情景了。例如在大卫拉锡一案,损失上千万的美国当事人就企图向珠宝行追讨大卫拉锡向他们购买钻石的钱(因为这些钱是大卫拉锡违反了对他们的诚信责任所得来的), 但是法庭判证据显示珠宝行没有理由很肯定的“知道”这些是不义之财,因为支票来自大卫拉锡的户头(只有其中一张来自律师行的户头-- 法官判珠宝行必须偿还这数额),而有些律师在花钱时的确是很大手笔的,也有可能是要买钻石作为投资。

不过,另一个案子的当事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有时,还是知足一点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我最后引用了一句英语常见的俗语:
"When something i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

没有评论: